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九日电(记者 张子扬)“为什么只受中国人追捧?我们也有喜欢中国‘红色经典’的权利呀。”来中国旅行的瑞典游客永贝里,这样笑着回答记者的提问。
在北京第三极书局的红色经典读物区,永贝里携一家老小,仔细挑选着中国的“红色经典”书籍。《星火燎原》、《一九四九—二00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以及《崛起之路——共和国风云六十年》等七八种“红色经典”书籍,几乎装满了购书车。当然,他没忘记给小女儿选购一本获得“共和国儿童金奖”的《故乡的芦苇》。
曾在中国留学五年的永贝里,九月初就与家人抵达北京,准备享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生日派对”。十八日上午,在第三极书局里,他用有些生硬的中文向记者描述:“如果想弥补对中国认识的不足,就应该在这个时候‘补补课’。读书可以让人直接感受到中国的速度,书中可以把完整的中国拼起来。当然,这也许是最好的节前预热。”
一九九九年至二00三年,永贝里来到北京大学学习中文。在回到瑞典的这些年,他对中国的记忆,仍有许多割舍不下。在全聚德吃一顿烤鸭,到老胡同里喝碗大碗茶,在秀水街“淘”些漂亮衣服……不过,占去大把时间的,还要算读一些名著,“例如读‘毛’,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毛泽东传》看了很多版本,也包括外国作家写的毛泽东。但我眼中的毛,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者。他灵活,愿意变革和学习,而最重要的,是忍耐——一直到那个转折点上。他等待着那个最低点,然后在车轮向上转动时采取行动,不太早,也不太晚,恰好跟着历史,来引导历史。”永贝里向记者一边比划、一边评述着他所熟悉的毛泽东。
“所以读毛泽东的书籍,依然是我的最爱。”永贝里感叹道。
与永贝里同样关注“红色经典”的,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的史蒂文森。作为导游,他经常往返于中澳之间。“我更关心崛起后的中国。很显然,从书中可以梳理出当代中国政治人物的思想。他们每制定一项政策,总会要涉及到与中国关系走得近的国家。对我个人来说,中澳关系好,就会有不错的发展机会。”他告诉记者。
在北京图书大厦,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鲍威尔抱着一本《周恩来传》,在书架旁回味着中国援非时的场景。“尽管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温暖的历史总要让人多多回味。并非要全部认真研读,买几本收藏,起码能被朋友们看作我认识中国了。”
在北京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多个图书市场,近日让工作人员觉得兴奋的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优秀出版物展”区域内,人群中经常穿插着不同肤色的读者。能不能读懂不清楚,但确确实实,他们在一页一页地品读着中国六十年的岁月。营业员说:“这样的场景还是第一次看到”。(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