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吊唁季羡林 既是“送别”更是“初见”(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万人吊唁季羡林 既是“送别”更是“初见”(图)
2009年07月19日 17: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7月19日上午,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万余名各界群众前来为季羡林大师送行。 季羡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中新社发 玉龙 摄


 

中新社发 玉龙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七月十九日电 (记者 马海燕)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的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由于一早聚集的吊唁人数众多,原定十点才对外开放的告别仪式提前到九点,持续了两个小时,送别者近万。

  灵堂外悬挂的巨幅挽联是: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灵堂内季羡林遗体着中山装,身盖中国共产党党旗,巨幅遗像下摆放着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的花圈。

  记者在“季羡林先生生平”中看到,对他生前身份介绍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其中没有用人们习惯用的“国学大师”称谓。

  很多来吊唁的普通民众甚至北大师生都表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季老,今天不仅是为了“送别”,更是珍惜这唯一见面的机会。由于年近百岁身体不适,季羡林多年来已经很少参加公开活动,并且居住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高干病区,普通人很难见到。今天直到中午灵堂关闭遗体送去火化,还有很多远道而来者陆续到达,为没有赶上最后的机会见季羡林一面而惋惜。

  一位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告诉记者,他虽然没有见过季羡林,但是很早就读过他的传记和散文,虽然他自己是学理工科的,不懂季老的学问著作,但是对季老丰富曲折的经历和高尚品德非常敬重,他认为季羡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众多媒体人在灵堂前围堵季羡林的亲属和生前身边工作人员,追问字画流失、父子关系、遗产分配等问题。一位经过的北大学生表示,先生尸骨未寒,这么多人就在灵堂外纠缠这些事,悲痛之余颇感心寒。(完)

【编辑:吴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