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北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排队前来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南大厅季羡林先生灵堂当天开始接受季老生前友好、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吊唁。7月11日上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7月11日,同一天有两位著名老人逝世,而且都是学术界的大师,各大媒体顿时忙碌起来了,纷纷出纪念专版。京城某报的做法似乎有些欠妥,同一期报纸给了季羡林先生整整4个版面,给任继愈先生的却不到半个版面;仿佛两个葬礼,一个热闹非凡,一个冷落寂寥。不知道制定这种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学术成就?公众影响力?领导和大众的眼色?好在任继愈先生本来就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想必不在乎大众媒体的行政思维和势利眼。在此,我要对两位逝去的学界前辈表示同等深切的哀悼!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有的文化传统特别重视年轻人,有的文化传统特别重视老年人,中国文化传统属于后者,历史原因在此不作深究。年轻人爱冒险,勇敢,但也容易犯错误,还咄咄逼人。相反,老年人稳重,阅历深,经验丰富,但往往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还容易变得油滑。人老了,经历了命运的折磨和考验,什么事情都看透了,你们愿意怎样利用我就怎样利用吧,要我说什么就说什么吧,要我题什么字就题什么字吧;而且也不怎么挑剔,只要愿意往自己身上蹭的,不管官员,商人,还是投机文人,来者不拒。这是老年人的宽厚之处,也正是他的缺点;特别可怕的是,他们奋斗一生得到的权威,常常被五花八门的权势所利用。其实,他们也年轻过、冲动过、尖锐过、勇敢过,但人们对此并不在乎,仿佛他们没有年轻过,一出生就是老人似的。人们喜欢的就是他们老了的时候的样子,慈祥、宽容、笑眯眯的,阿弥陀佛,没有什么攻击性,一些人还容易从他们那里得到夸奖。
可见,“青年文化”劣势明显,“老年文化”广受欢迎,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文化啃老族”。这些人自己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坐吃山空,打算靠挥霍老年人的那点文化积蓄混一辈子。只要发现一位有些成就、有些声望、有些慈祥的文化老人,大批的商人、文人、官人一窝蜂地扑上去,“啃”将起来,也不管他们的身体怎么样,有时候甚至用一些比较反常的手段延长他们的生命,以便“啃”得更久一些。这种文化上的“啃老族”与经济上的“啃老族”逻辑上是相似的。因此,仔细想想,老人们能够安静地离开这浊世,也不是一件坏事。
为了防止“文化啃老族”势态的蔓延,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年人自己永葆革命的青春。永葆青春的办法就是保持青年人的本色,我指的不是整容,而是性格勇敢起来,敢作敢为,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要为慈祥而慈祥,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给“文化啃老族”一点颜色瞧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丰富的阅历、人生的经验、文化的积累、满头的银发,再加上青春的本色,年轻的脾气,那将是怎样一种风景!
□马 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