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拍《中国》揭秘:常不听安排到处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揭秘:常不听安排到处拍
2009年06月04日 09:43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片头
《中国》中在林县拍下的场景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安东尼奥尼的非常河南之旅 30多年前,这位意大利导演在河南林县等地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曾引起轩然大波

  阅读提示

  1972年5月,一个名叫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意大利电影导演受中国政府邀请,用22天时间跨越北京、林县(今林州市)、苏州、南京和上海,拍成纪录片《中国》。然而,这部片子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批判运动。

  而今,人们已经用更为淡然的目光看待这部片子,并对其记录的37年前的生活影像充满兴趣。2004年11月25日,《中国》出现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一个纪念安东尼奥尼的影展上,这是这部纪录片第一次在中国放映。

  当年,安东尼奥尼在林县待了4天。在那些短暂的时光里,安东尼奥尼镜头下的老百姓是怎样的状态?镜头之外,外国艺术大师和中国老百姓又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今天,我们追溯37年前的时光,“重放”安东尼奥尼的非常河南之旅……

  □记者孟冉文李康图

  “我要他别拍衣着破烂的孩子”

  当一个身着浅蓝色中山装,手持暖瓶的男子出现在电脑屏幕上,马雍喜忍不住用手指画:“这个人是我,正在大队部开会,我倒水喝呢!”这段反映村干部日常工作状态的视频,源于1972年5月拍摄的一部电影纪录片。拍摄地点在当时的林县大菜园村大队部,时年35岁的马雍喜,任大菜园村党支部书记。

  今年5月25日,通过网络视频,马雍喜老人第一次看到“年轻的自己”。

  这部流传于当下网络的纪录片片段,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马雍喜还记得这个导演“大个子,卷曲黄头发,不爱说话,对啥事都好奇”。

  1972年5月29日上午9点多,马雍喜和几个村干部正商讨麦收。“会还没开,安东尼奥尼就在县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大队部。随行有个外国女人,20岁左右,抹着口红,洋气得很。”马雍喜回忆。

  事实上,那个年轻女人是时年60岁的安东尼奥尼的助手恩丽卡,后来成为安东尼奥尼的夫人。2004年,恩丽卡在接受中国纪录片导演刘海平访谈时说:“1972年5月,安东尼奥尼邀请我去中国。我们去了一个小县城河南林县……中国是我们的蜜月旅行,去中国之后,我们住在了一起。我那时年轻、漂亮、花枝招展……”

  会议开了10多分钟,安东尼奥尼全程拍摄。随后,马雍喜带领摄制组到村小学,安东尼奥尼拍了教室、操场等。看见一个小孩衣着破烂,他似乎很感兴趣。马雍喜通过翻译告诉导演:“这代表不了中国农村孩子的面貌,拍了也不要播。”安东尼奥尼答应“不会放出来”。马雍喜说,后来他听说那个场景在意大利播出了,我国驻意大利大使看到后很生气,但他现在通过网络视频看的片段中,没有那个孩子的影像。

  出了学校,安东尼奥尼在街上随机拍了老人挑水、小孩游戏、年轻人上工干活等场景。然而在一户农家,马雍喜却和安东尼奥尼发生了冲突……

  要求村民“演吵架戏”被拒

  按照事先安排,马雍喜走访村民石永岐家,和石家商量购买收割机的事儿。安东尼奥尼带着摄制组跟拍,镜头收录石家的厅堂、卧室、被褥和农具。听说石永岐夫妇和他们的儿媳一起居住,关系融洽,导演向马雍喜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说,能不能设计一个场景,让石家儿媳跟公婆吵架,他想看看这个家庭发生矛盾时,村干部是咋调解的。”马雍喜无法接受安东尼奥尼的要求,当场拒绝,并表示:“一家人本来很和睦,为啥要他们发生矛盾?我们不能为了配合你做一场戏给你拍,那样不真实,不能这样拍。”

  马雍喜的态度,打消了安东尼奥尼的“作秀”念头。后来,在这个约10分钟的片段中,《中国》如是表达安东尼奥尼的观点:“这里的农村家庭成员和谐相处,虽然村大队甚至有批准离婚的权力,但这里的人很少离婚,因为夫妻很少吵架……由于中国人的贞节和谨慎,使人几乎觉察不到他们的感情和痛苦。”

  从石家出来,安东尼奥尼走到村子东面三四百米的地方,默默拍了几座坟墓和墓碑,之后离开了大菜园村。

  “他在村里待了3个多小时,很少说话。”马雍喜说,那时大菜园被定为外国人接待点,原因是距县城近,房舍、道路、公共设施等都是当时全县农村建设最好的,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还专门接受过如何接待外国人的培训学习。“按要求,村里分开放区和非开放区,外国人只能去开放区参观。但是安东尼奥尼经常不听安排,到处拍。”马雍喜说,“我们虽然紧张,却不好过分阻拦。”

  县里接待他的规格相当高

  1972年5月中旬,林县第四招待所(下称四所)所长田永昌接到林县县委宣传部通知,让他做好迎接7名意大利记者的准备。田永昌立即着手安排,在招待所南楼二楼腾出4个房间。

  “县里说的意大利记者,其实就是安东尼奥尼和他的摄影组。”田永昌透露,当年5月,四所共接待了7批外国人,安东尼奥尼是其中的一批。当月的安排,田在日记中这样记录:“4~7日,十六个国家常驻北京记者26人;9~11日,新西兰1人;20~22日,菲律宾12人;22~23日,日本记者3人;26~29日,印尼、日本、苏丹、坦桑尼亚共7人;28~31日,意大利7人;30~31日,阿尔巴尼亚田径队26人……”

  关于安东尼奥尼的行程安排,根据相关档案记载,1972年5月13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安东尼奥尼一行到达北京;北京、河南林县、苏州、南京、上海成为中国官方同意安东尼奥尼拍摄的5个地方;当年5月28日,安东尼奥尼从北京来到林县。

  “安东尼奥尼是28日上午11点多到四所的,单独住在208房间,他的女助理住在别处,其他5人分住3个房间。”田永昌说,208房间内铺有地毯,有两个床铺、一台14英寸电视机、一个风扇,有电话但不能打长途,卫生间有马桶和洗脸池,全天有热水。“住宿条件在当时是最好的。”他说,虽然没有调警察或解放军保护安东尼奥尼的安全,但他的行程由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的郭新太陪同,规格是比较高的,“一般外国客人来访,县领导是不出面的”。在餐饮上,早上供应从安阳运来的咖啡、牛奶,中午和晚上吃中餐。“他不挑食,也没有提出格要求,对我们的安排很满意。”田说。

  在田永昌的记忆里,安东尼奥尼对看到的东西都非常感兴趣,晚上经常回来很晚。在林县4天里,他没有过多去拍摄红旗渠,而是让更多的镜头对准农村。“他离开大菜园村后去了任村和北小庄村,常常‘不守规矩’到非开放区。”田永昌说,安东尼奥尼不仅拍农村庙会,还专门拍毛驴拉磨,陪同的县领导抱怨:“我们有电磨他不拍,咋光拍吓人的东西?”

  1972年5月31日,安东尼奥尼离开林县。站在四所南楼已改成215号房的原208房间内,田永昌念叨着“电灯还是以前的,洗脸池没变”。那一刻,老人的神情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

  想做“1972年中国的见证人”

  安东尼奥尼在中国待了22天,消耗3万米长胶片,最后制作成一部时长22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中国》。1973年1月,《中国》首映式在意大利举行,产生巨大轰动,受到西方的追捧。然而,令安东尼奥尼没有料到的是,《中国》遭到了来自中国的猛烈批判。

  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中国》大拍特拍中国落后的一面。该片中,闻名中外的红旗渠一掠而过,既看不到‘人造天河’的雄姿,也看不到林县河山重新安排后的兴旺景象。银幕上不厌其烦地呈现出来的是零落的田地、孤独的老人、疲乏的牲口、破陋的房舍……”

  “县里来村上调查过,看安东尼奥尼还留下哪些‘罪证’。”马雍喜回忆,当时他心想,“老安”居然是反动派呢,幸亏没跟他有过多联系,但随着来村里的外宾日益增多,县里也没顾上再追究。据资料记载,批判安东尼奥尼的活动持续了将近一年,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文章结集出版,达12万字。据《新世纪周刊》报道,1979年1月25日,外交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一个报告,当年2月19日,国务院转发了外交部的报告,《中国》风波才算宣告结束。

  “现在看来,安东尼奥尼并非有意那样做,他完全是反映自然状态。”田永昌讲了一件事:在红旗渠附近的北小庄,房子都是石头垒的,安东尼奥尼打算在那里拍,村里觉得不好看,派人连夜用石灰把墙全部涂成白的了。第二天安东尼奥尼一看,说:“我不能拍了,我们不想改变什么,我们想成为1972年中国的见证人。”

  对于中国,他“尊重然后热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那场针对《中国》和他本人的批判,安东尼奥尼反应“非常沮丧”。他在晚年说,当时中国某些官员对片子的评价过于苛刻,言辞有些激烈,他不可理解。

  回到意大利后,安东尼奥尼再也没有来到中国。2007年7月30日,安东尼奥尼去世。

  2008年1月24日,《东方早报》刊发《安东尼奥尼与〈中国〉:曾被误解和批判的纪录片》一文。文中写道,根据原外交部工作人员郁泉锡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正好我们文化部长到意大利去参加一个中国电影的回顾展,就利用这个机会,向安东尼奥尼本人表示我们的歉意,而且亲自登门拜访。安东尼奥尼当时也表示可以接受,态度相当友好”。

  2004年11月,安东尼奥尼电影回顾展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中国》在北京首次播映。安东尼奥尼因身体原因不能前来,其好友、影展策划人卡罗·迪卡罗带来了他的问候,“《中国》能在北京放映,给了我巨大的满足,让我感到了彻底的安心”。

  晚年的安东尼奥尼结识了中国纪录片导演刘海平夫妇。近日,身在罗马的刘海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他拿出儿时在林县的照片时,安东尼奥尼抱着刘海平大哭。安东尼奥尼说,林县是他到过的地方,这份中国情结在他心里一存就是35年。他对河南的印象是:“那是中国土地最肥沃的省份之一,坐火车去那里时可以看到美丽的农村。林县和北方城市封闭式的院落生活不同,林县的生活是露天的,有点像我们的南方。就我个人而言,坐在一块石头上,与身旁的人聊天,周围是一大群在玩耍的孩子,这比关在一个房间里有趣。林县有一种地方性的、略微老旧的氛围,让人舒服……”

  刘海平透露,2007年10月,当他和夫人带着他们拍摄的《中国已远——安东尼奥尼与中国》纪录片赴意大利,把作品交给恩丽卡时,安东尼奥尼已去世3个月。“第二天,恩丽卡在电话中说她看了纪录片后很喜欢,当晚梦见了中国。”刘海平说。

  “我也想念安东尼奥尼,他是个不错的老头。”马雍喜望着网络视频上的种种场景,说他想告诉长眠的安东尼奥尼,大菜园村变化非常大:1972年时全村人均收入100元,上世纪80年代初人均收入200多元,2007年达到了6000多元。现在,村里家家是楼房,有近百辆小轿车。

  “对于中国,我尊重,然后热爱。”1973年1月,在罗马举行的《中国》首映式上,安东尼奥尼这样表达他对中国的感情。尽管此后的岁月横生磨难,幸运的是,这一趟非常河南之旅,已留存在安东尼奥尼拍摄的影像中,成为他对中国永久的见证。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