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地震文物 保存民族记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抢救地震文物 保存民族记忆
2009年05月12日 10:20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北川老县城地震后已成一片废墟,将受到保护并建成“世界首座以整体保存地震灾难原貌,集见证、展示、纪念、警示、科普、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地震遗址博物馆”。图为新建的北川羌寨村寨。
汶川地震博物馆昨日开馆,展出5万多件地震文物。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地震博物馆昨天开馆,羌族博物馆今日奠基

  抢救地震文物 保存民族记忆

  北川老县城地震后已成一片废墟,将受到保护并建成“世界首座以整体保存地震灾难原貌,集见证、展示、纪念、警示、科普、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地震遗址博物馆”。图为新建的北川羌寨村寨。

  汶川地震博物馆昨日开馆,展出5万多件地震文物。

  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的日子。成都博物院院长王毅告诉本报记者,这几天是四川文博工作者最忙碌的日子,“已经连续几天难以入眠”:一年来,他们沉默着奔赴灾区收集大地震发生后的种种地震文物——每一件文物都让疼痛的记忆复苏;今天,他们压抑着悲痛将这些文物展出,用以唤醒生者对死的哀悼、对生的希望。

  一年前的记忆仍然鲜活。地震后,本报记者在四川灾区经历了一种记忆,那些被扭断的河山、被摧残的肢体与废墟上的拯救,清晰地似乎永不退色。对比生死离别和生死拯救,文物专家心中却有另一重痛,“这甚至比一场战争对文物的破坏都大!”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最害怕的是,被地震摧毁的许多文物古建筑将无法修复,“很难想象,地震后重建起来的家园没有文化色彩”。

  昨天,记者连线了四川文博界人士,进行了广泛采访。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努力“唤起”记忆:在茂县,为羌族文化的复苏,国家投资兴建的首个羌族博物馆今日奠基;在成都附近的大邑县,首个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民营博物馆——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昨天下午开馆;在北川,温家宝总理关于将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保留的提议,已经有同济大学递交了设计方案,正等待专家审议。他们中的另一些人在“修复”记忆:在世界遗产都江堰·青城山,被地震重创的古建筑群正被全国来的文物专家“医治”,修复工程总投资近2亿元,被国家文物局列为“1号工程”,如今已初见成效,都江堰伏龙观的地基加固、大殿纠偏已经完成,著名的二王庙预计明年内修复完毕。

  唤醒记忆,是为了生者前行。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我们该如何保存民族灾难的记忆?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文物抢救

  汶川地震博物馆:温总理的话筒 首件收藏文物

  “建地震博物馆,是为了留下沉痛的灾难记忆和灾难中闪光的民族精神。”昨天下午14:28,首个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民营博物馆——汶川地震博物馆开馆,博物馆坐落在距成都市约50公里的大邑县安仁古镇。开馆时游客量超过预期,为了保证游客安全和博物馆秩序,汶川地震博物馆限定2000人参观。

  汶川地震博物馆是一个民营性质博物馆,属于建川博物馆群落中的一部分,但昨天开馆时的展品已经不限于这个民营博物馆的力量。成都博物院院长王毅告诉记者,展出的5万多件地震实物,有四川文博界以及社会大众收集的文物,“他们收集了这份对地震的记忆”。

  地震发生仅1个月后,建川博物馆就推出了大地震后的首个展览——“震撼 5·12-6·12日记”,当时展出的实物虽仅3000多件,却引起巨大轰动。昨天,汶川地震博物馆再次以“日记”方式叙述灾难和拯救的现场,展品已增加了数十倍,再次引起轰动。

  博物馆入口处“汶川大地震博物馆”馆名由地震废墟中清理出来的钢筋焊接而成。“震撼5.12-6.12日记”将地震后一个月每一天的图片、实物、感人语录、诗歌作品等以日记的形式展现。用地震废墟中清理出来的建筑构件和损毁家电等复原的地震场景,真实再现了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展览主要以陈列地震实物为主——惨不忍睹的地震废墟、生活用品,被地震滚石砸瘪的运钞车,停在地震发生时刻的座钟,以及从废墟中挖掘出的学生日记、书包、鞋等各类工作学习生活用品。

  策划部主任吴志维告诉记者,汶川地震博物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地震馆”和“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主题馆”。地震馆的展品中,有参与救灾的成都消防支队当时使用过的消防车等。此外,展馆现场还搭建了6个模拟场景,以重现地震发生时支离破碎的现场。

  在展览的数万件地震实物中,温家宝总理指挥救灾时使用过的扩音话筒,及他在直升机上使用过的军用地图等物品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温总理到达成都后是乘直升机直接进入灾区的。当时情况紧急,条件也非常艰苦,总理上飞机后所使用的军用地图等物品都是机上临时提供的。

  “地震发生当天,我们就接到樊建川馆长从机场打来的电话,叮嘱我们要注意收集地震实物。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收集工作。去年5月14日,我们征集到这个出镜频率极高的被总理用来鼓励大家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扩音话筒。这是博物馆所征集到的第一批地震文物。”建川博物馆副馆长何新勇告诉记者。

  此外,第一艘打通水上生命通道的冲锋舟、空降兵“15勇士”使用过的降落伞、“感人摩托”、“可乐男孩”薛枭签名的可乐罐、邱光华机组直升机残骸等都是公众熟知的著名藏品,还包括被埋在地下36天后救出的“猪坚强”。馆方负责人介绍说,因为人们对大地震的记忆是多方面的,所以展览保留了一些有争议人物的文物,比如“范跑跑”的眼镜,“以保存人们对大地震的多元记忆”。

  吴志维介绍说,汶川地震博物馆由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中方设计师李纲担纲设计,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除了实物展出,博物馆还开设了地震美术作品馆,收藏了地震后全国艺术家在特殊的心理环境下创作的雕塑、油画、中国画、书法等作品。其中,地震后引起较大反响的、中国写实派画家的巨幅作品《热血五月·2008》的精仿复制品也与观众见面。这幅画由著名画家艾轩、王沂东、何多苓等26位国内写实画派艺术家创作,画家们将拍卖获得的3350万元全部捐赠给四川灾区。

  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出口处的遇难同胞悼念墙上,512位遇难同胞的头像构成一幅名为《尊荣》的浮雕,这是展览中最具震撼力的艺术品。以烛光祭祀,不少参观者在浮雕前默哀静思。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四座羌族塔楼  守望永恒生灵

  去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重返重灾区北川考察时对当地干部表示,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一年过去了,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进展情况如何?昨日记者致电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林川,他告诉记者,北川将邀请各方面的一流专家对目前递交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论证,但仍未敲定。

  “外界对之前的方案有误解。”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邓红告诉本报记者。去年8月,上海市接受四川省绵阳市委托,承担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策划项目。今年初,上海同济大学最终送交绵阳市一份《永恒北川———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一些媒体的报道中,“23亿建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网友争议。

  邓红昨天向本报记者解释,“23亿建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消息属于媒体误传,因为按照同济大学递交的方案,23.45亿元的项目投资包括公路整修(避免打扰亡灵,需要修绕行公路),以及任家坪和县城遗址与周边水文、地质灾害治理直接相关的区域,而博物馆及集中服务用房的建筑费用仅为1.35亿元,只占23.45亿元项目投资估算的1/18。     记者了解到,这份方案以“永恒北川”为主题,特意强调“每一细节尊重死者,绝不打扰他们”。博物馆主体不建在县城遗址内,而是计划选在任家坪。在遗址区内,参观与祭奠并重,同济大学的专家们特意在设计中加入了“守望塔”元素——在北川县城的入口处、中央区域、南面和北面分别设置守望塔。“4座守望塔的灵感来自当地羌族的塔楼,它们寓意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受伤心灵的抚慰,更寓意着面对灾难的坚强和对北川对生命的永恒守望。”

  方案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以生命纪念生命”的方式悼念死者。在遗址保护区,一些重要场所周边,将种上5月开花的白色花种植物,每年的5月12日,这里将开遍白花。

  邓红说,大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城遗址长期封闭,进行了最充分的整体保护。同时,对地震文物的征集工作也在进行中,如北川中学那不倒的红旗、杨尚昆多年前为北川题写的一块“大禹故里”牌匾等,最近北川的文博工作者还征集到一辆农用三轮车,“山东8位农民开着这辆三轮车,几天几夜赶到绵阳援救灾区,我们征集了这件非常有意义的藏品”。目前,除了整个县城的地面遗址,北川相关部门征集的地震文物已过万件。

  中国羌族博物馆:蓝天雪域为景 碉楼青山为台

  “5·12”大地震使茂县的中国羌族博物馆遭到严重破坏,近万件文物中大部分都被转移到了外地。因此,作为我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和羌民族文化核心区,恢复羌族博物馆也成为当地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任务。茂县文体局向记者透露,茂县羌族博物馆重建工程将于今日破土动工。新建的博物馆包括文物中心库房、展示演示厅、文保科研区、游客中心与公共活动区域、传承教育区域等。

  按目前的规划设计,茂县将在现在县城对面修建新羌城,博物馆则位于新羌城中的水溪村位置。规划投资7000多万元,占地60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据设计人员介绍,中国羌族博物馆将体现民族传统和地域特点,“蓝天雪域为景,碉楼青山为台”将成为博物馆未来风貌的最好写照。

  ○专家访谈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铭记历史 告别悲伤

  去年,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公开建议以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最后被采纳。地震一周年祭,记者再次专访了葛剑雄教授。

  记者:今天是汶川大地震周年祭,一般市民应以什么方式纪念?

  葛剑雄:什么方式都可以,只要是诚心诚意。纪念并不限于一周年纪念日,我们的目的是记住中华民族的天灾人祸,记住其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事件,并且记住遇难者,无论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老人,无论是救灾中牺牲的勇士还是在恐惧中死亡的个人,去年我们沉浸在悲伤中,现在一年过去了,我们要告别悲伤。

  记者:告别悲伤后,民众应该付诸什么样的情感来纪念呢?

  葛剑雄:缅怀是长期的,要用理性的方式。现在要尽力做好重建工作,地震的时候老师舍身救学生,也是希望他们能在以后的日子奋发向上,努力前进。

  前段时间,有些人去灾区旅游引发网友热议而被叫停,其实在我看来,适当地恢复旅游是很好的支援,地震后我去灾区的时候,当地的民众是希望大家到他们那里,帮他们重建,重新带动他们的旅游业的。

  记者:定时唤起对民族灾难记忆的意义在哪里?

  葛剑雄:在于警惕新的灾难,在于反思如何让整个民族在以后遇事的时候更好地应对,如何生生不息,如何临危不惧。

  记者:国外普通民众对灾难有怎样的记忆方式?

  葛剑雄:纪念的形式是需要的,但并不是主要的。政府应该采取简朴庄重的方式进行纪念,普通民众不用讲究形式,关键是精神上的哀思。从国外来看,奥斯维辛集中营会在重要的周年纪念日时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平时都是很简单的。对于中国人来说,现在要做的是铭记历史,告别悲伤,要表现出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受灾民众投入新的生活,不要过多地唤起他们经历过的不幸,让他们不断回忆过去,这是不人道的做法。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王丽 通讯员 陈亮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