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者,他穿名牌服装用万宝龙笔。但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关门弟子,他对传统文化的解读精辟、独到。
2009年大年初二,电视观众在央视《百家讲坛》看见了一个老面孔——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被称为学术界“时尚先生”的学者钱文忠。央视发布消息称,春节期间播出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创造了《百家讲坛》新的收视纪录。
钱文忠要上《百家讲坛》讲《三字经》,这件事早就被炒得沸沸扬扬。2009年年初,笔者见到钱文忠时,他正在北京宣传新书《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在众多记者的包围中,钱文忠滔滔不绝、谈笑风生,幽默、机智的回答令现场气氛很轻松,使场面更像是一个朋友间的聚会。
生活中的钱文忠爱交朋友,他说“朋友是人生一乐”。钱文忠在《百家讲坛》成名后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潜艇”,和很多粉丝也成了朋友。“我平时和朋友交谈的风格和我讲述的风格不一样,讲述的时候会稍微收一点。”钱文忠说。
春节期间主讲《三字经》
2007年初夏,钱文忠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玄奘西游记》,讲述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学术难度大,收视率却不俗。12期节目播出还不到一半,钱文忠就成了名满天下的学者。《百家讲坛》主编王晓评价钱文忠:“有激情、深入浅出,现场观众反应很好,是《百家讲坛》优秀的主讲人。”
2008年年底,有媒体传出《百家讲坛》收视下滑,进入死亡倒计时的消息。随后又曝出钱文忠将在春节期间连续7天主讲《三字经》,后续的节目在《百家讲坛》最好的时段——每周六、日播出,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百家讲坛》有意借钱文忠“收复失地”。但钱文忠本人并不认可“挽救”的说法。“收视率和节目的长度、选题、观众的关注度都有关系。2008年发生了很多事,汶川地震、奥运会……大家的关注点不在这上面,2009年金融危机,大家可能也不关注这些,这里边有很多偶然因素。”
《三字经》在《百家讲坛》录了43集,前后录了半年。“《三字经》依然会让大家觉得很神奇。《三字经》有三百多句呢。实际上一般人都知道前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知道后面三四句‘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减半,再到后面五六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没多少人知道了。”钱文忠说。
“如果能在观众中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哦,我们的传统是这样的,就行了。我没有必要去新解,把《三字经》本来的内涵讲清楚就不容易了。在讲一些传统课题的时候,我一直比较赞成用减法。把其中一些不可靠的东西给去掉,就讲比较真实可靠的东西。我觉得很多重大的课题,它的价值是永恒的,比如《三字经》里主要讲教育和学习,讲一些传统的伦理价值,这个东西没有时间性。”
观众对《百家讲坛》的内容越来越挑剔,甚至出现了一些专给《百家讲坛》挑错的人。“我觉得讲《三字经》特别需要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态度,因为你面对的很多是孩子,也许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会对他产生很大作用。我觉得基本的史实尽量不要出错,至于大家的解释和评论本身是可以讨论的,不可能要求别人和你的认识完全一样。”钱文忠说。
钱文忠对《百家讲坛》有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说:“我们这些主讲人对自己的作用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基本上就是药引子,你单独吃它,什么用都没有。但是没有这个药引子,药效不一定出来这么快,药效不一定有那么大。我觉得我们这些人自居为药引子比较好。别把自己当成人参或者冬虫夏草。”
和季羡林情同祖孙
钱文忠出身于无锡钱家,是吴越钱氏家族的第35世孙,家族中名人众多,不少大名鼎鼎的学者都是他的长辈。“我生在1966年,‘文革’时家里哪还能提这些事情啊,所以现在说什么家学渊源,都是不真实的,是一种以现在的状态来倒推过去。当然父母受的教育比较好,对我有影响。我家里书很多,从小我就觉得好像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说为了出人头地要读书。”
钱文忠高中就读于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二那年,他的历史老师郝陵生给学生讲述了季羡林先生在梵文上的成就,钱文忠听后十分感动,便给当时已72岁的季老写信,希望能拜他为师学习梵文。钱文忠很快收到了季老的亲笔回信,为此他深受鼓舞。
1984年,钱文忠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成为季羡林的关门弟子。季老的最后8个学生大多中途改行,坚持到底的只有钱文忠一人。
考入北大不到两年,刚满20岁的钱文忠便被保送到德国读硕士。两年后获得博士候选人资格。1990年,他离开北大,做过一段时间商人,后王元化和季羡林将他介绍到复旦历史系,才使他得以重返学术界。因此,对于钱文忠来说,季羡林绝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恩师,更是他人生路上的导师。季老每年生日,钱文忠都会去磕头,还曾代季老去山东临清给他父母上坟。
“我和季先生情同祖孙。我们是师生,但年龄上,我比他孙子、外孙都小。讲《玄奘西游记》的时候,他偶尔看过两集,觉得挺好。老爷子是很开通的人,但我知道不能乱讲话,不要过分娱乐化,那老爷子会不高兴的。”钱文忠说。
“除了学问,和季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平和’,可惜我还做不到。”钱文忠自嘲。
既有钱又有文化
在《百家讲坛》成名,对很多人而言意味着名利双收,作品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各种讲座、社会活动也会接踵而来。钱文忠也不例外,但他对名利却有自己的看法,“外人看到的是名利双收,但是没有看到一种损失。你会得到赞扬,但也会受到批评。有些批评是真实的、客观的,有些就未必。要说得利,那还要看为之付出了什么。”
崔永元曾开玩笑说,“钱文忠”的意思是他忠于“钱”和“文化”。钱文忠的确是既有钱又有文化。媒体对钱文忠是多家公司董事的身份津津乐道,他的名牌服装和万宝龙笔、名表、专职司机都使他看起来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者。但他又实实在在是个学者,学术界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对他给予了高度赞誉。1999年7月号《香港书评》以专辑形式重点推介钱文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陆学界兴起一阵陈寅恪热,很多人感叹像这样的人物现在的时代很难再出现了。去年底钱钟书仙逝,同样的感叹再次发出。但现在有了钱文忠这样的青年才俊,顿时令人觉得中国学界还是有希望的。”
钱文忠的“聪明”是公认的。不过,他自己更愿意表示,不管是学语言还是做学问,光靠聪明是不行的,还必须勤奋。钱文忠半开玩笑地说:“我很用功的,却没人承认,我特愤怒。我觉得用功是我最大的优点。2008年我出了5本书,写了69篇文章。”
“我几乎不在3时以前睡觉,没有在7时以后起床。季先生讲得特别好,一个人真的要把一个事情弄好了,是要聪明人下笨功夫。聪明人下聪明功夫肯定不成,笨人下聪明功夫那就麻烦了。”
刘心印
(摘自2009年2月〔中〕《环球人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