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2008年的清明节,是中国假日调整后迎来的第一个“小长假”。众多北京民众怀捧鲜花前往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祭奠亲人。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
4月4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2008年的清明节,是中国假日调整后迎来的第一个“小长假”。众多北京民众怀捧鲜花前往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祭奠亲人。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
中新社北京四月四日电 题:清明唤醒都市人传统情怀
中新社记者 沈嘉
三十二岁的北京工程师任波的皮夹里多了一张火车票,他在以前这个必须朝九晚五的日子里,踏上了去黄山摄影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不用对着女上司和电脑度过清明节。出去转转是个好主意。”任波说。
中国首次把古老的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这受到了都市年轻群体的欢迎。据此间媒体调研,逾三成的年轻人会选择在这一天踏青,并有近半数人选择在这一天祭奠先人。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中所中描写的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爱的场景在现代都市得以重温。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樱花树下,人肩相摩,衣袖接连。“八0后”的银行职员毛剑辉拉着女友的手说,和心爱之人共赏春色,比烛光晚餐更令人愉快。
而彼方,以绿色和温馨方式祭奠家族先人的风俗蔚然而成。北京联合大学的女生茹惠表示,“我打算去外婆睡觉的地方和她安静地说说话,我还准备了一盒牛奶巧克力,她爱吃甜食,但以前都没吃过。”
因四日成为北京人扫墓出行的高峰,北京市交通部门多安排了二成公交车次,铁路部门也加开了列车。
虽然只是二十四个小时的改变,但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却在都市人多元丰富的选择中悄然回归。这一天,北京城里有人后海放灯,有人古寺吟诗、有人踏访名人故居、有人烈士墓地祭悼。
在清明放假迈出小步的成功后,令社会关注的是,这个东方人重注的传统节日能否保持应有的内涵。有学者指出,今年的清明节休假,是对这次法定节假日制度修订背后所体现的弘扬民族文化、回归传统价值这一立法宗旨的首次检验。
三天的长假是将再度沦为另一场酣睡、牌局和麻将的盛宴,还是让人们有信心地看到,假日的背后确有足够厚重的民俗基础,支撑起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一个个即将来到的传统节假日,这是首个清明假期留个都市人的伏笔。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