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相结合 广东非遗文化这样“活”起来

分享到:

文旅相结合 广东非遗文化这样“活”起来

2022年09月15日 13:41 来源:羊城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广东非遗文化这样“活”起来

  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统筹:胡泉 吴江 刘佳宁

  执行:羊城晚报记者 唐珩 潘亮 李旭 沈钊 陈泽云 李志文 孙绮曼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枚耀眼的明珠,近年来,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传承与创新融合交汇中焕发新机。近日,羊城晚报记者深入走访调查了解到,广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了诸多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创新非遗产业,传承民族文化,更好地在传承中创新成为当下广东非遗产业发展的主线。

  “互联网+”激活非遗生命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非遗传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了走进千家万户的舞台,让更多人可以在线上看非遗直播、赏非遗技艺、购非遗产品,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拓宽了路径。

  “如今我也学着用一些iPad上新软件来画草稿,最开始不太适应,后面就方便多了。适当借助科技的力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方式,更能展现文化魅力。”广彩瓷烧制技艺项目市级传承人周承杰除了不断“试水”新科技,学习使用iPad作画,还时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彩这项非遗文化,“我在抖音和小红书上都有账号,有些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发布上去”。周承杰觉得“适当借助科技的力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方式,更能展现文化魅力”。

  除了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发布,广式硬木家具的传承人刘柏浩、刘锡桦父子更是在抖音上玩起了直播带货,“我们的耕酸堂从去年开始开设了几个抖音账号,有介绍木雕技艺的账号,也有直播带货的账号”。在自家耕酸堂的工厂旁,更是专门建立了直播基地和广式硬木家具展览馆来宣传自家的非遗产品。刘锡桦告诉记者:“我们有自己的主播,在抖音平台带货,这些文创产品很受网友欢迎,网友们透过这些文创产品,可以亲眼看到广式硬木家具的美,也能感受到木料的质感,对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也会有一定的了解。”

  当下大热的元宇宙自然也跟我们的非遗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近年来,价格便宜收藏方便的数字藏品在各大平台上热销,广绣项目的传承人王新元也把自己满意的作品《广绣里的国宝》上线到数字藏品平台。王新元觉得“创新要紧贴时代的进步,我们有责任把国宝、文物,通过广绣的技艺,让它展示在全球人民的视野里”。

  文旅相结合 历史文化街区让非遗融入生活

  8月下旬,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迎来了两周岁生日。2020年8月22日,位于恩宁路粤剧艺术博物馆西侧的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正式开市。两年时间里,广州非遗在这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空间中展现、传承与创新。这两年,永庆坊成为网红打卡点,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上榜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据统计,2021年,永庆坊客流量达到750万人次,2022年预计将超过880万人次。

  随着非遗街区永庆坊的开市,十余位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此开办了工作室。在这里,游客可以一站式体验各种非遗项目。“常常有美术相关专业学生来这里学习广彩,然后再运用到作品中,我们在这里开办了广彩研学课堂,有很多小朋友来体验传统文化,我们一有时间也会参与到活动当中去,希望小朋友们也可以了解广彩。”广州织金彩瓷项目传承人周承杰说。

  不光是研学课堂,广彩杯、广绣胸针、橄雕耳坠……一件件非遗文创产品也大受欢迎。对于销售情况,广州榄雕项目传承人曾宪鹏说:“效果挺好的,去年中秋,光是月饼礼盒,我们就卖出了几百盒。”记者也了解到,其中比较受市场欢迎的核心产品近百件,仅广绣与采芝林合作开发的广绣香囊就已经售出6万多个。曾宪鹏表示:“我想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传承。因为创新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才能做到传承。如果失去市场,传承就很难坚持下去。”

  “永庆坊现在已经成为广州一张出色的文化名片,而非遗街区则为这张名片增添了别样的亮色”,广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翟惠玲将非遗街区里的工作室看作是“和年轻人对话的平台”。她和团队一直在尝试通过文创开发、跨界合作等形式,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工艺品,“我很喜欢他们把广彩的元素用在各种日用品上面,这样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之间,就了解了广彩”。

  非遗街区为广州营造了全新的街景,提供了合作的平台,孕育着产业的机会。文化需要传承,但让遗存“活”起来,让现代的人喜欢,显然需要更持久的耐心和更高超的创意。尝到好处的永庆坊还会继续扩大,而广州历史久远的那些老城区在“老树”上也会不断焕发出新枝。

  打通“传承”关键节点,非遗传承人各出奇招

  古老的传统文化唯有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价值,才能实现长久的传承。为了让非遗文化传承后继有人,非遗传承人们更是各出奇招。

  “古琴应该是一种‘活’的艺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时刻关注社会的需求,做出适度的改变与创新”。为了传承好岭南派古琴艺术,传承人区宏山和父亲区君虹决定正式面向社会招收古琴学生,“实现从家族传承到社会传承的转变”。广府庙会之后,随着登门求学的学员越来越多,区宏山也深感,传统的口传心授“一对一”模式难以适应新趋势。当传统与创新需求再次出现碰撞,区宏山再度做出改变,决定在琴馆增设小班教学。

  如今,经过多年的探索,天虹古琴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教学体系,既有面向初学者的好玩有趣体验课,也有针对不同水平学员开设的专业课。“从一开始的十几位学员,到现在每年有150名左右的学生,学生遍布各个年龄段,古琴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让区宏山更为欣慰的是,这几年,部分琴馆学员在学成出师后,也开始在广西、湖南等地开班教学,由此,岭南古琴流派开始走出广东,在各地扎根发芽。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区宏山深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近年来,他也一直希望能结合自己所学,推动岭南古琴走上更广阔的传播舞台。

  广州玉雕传承人余其泽也希望更多人了解玉石,盼望更多新鲜血液进入行业,为行业带来新的变化。这些年,他一直担任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客座教授,试图让玉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教学中继续传承下去。2018年5月,广州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荔湾区总工会通过广州职工大学堂荔湾分校平台开设玉雕体验班,余其泽也成为体验班的老师,8月份,新一期体验班正在对外招生中,记者注意到,这类体验班往往是免费的,只收取材料费,但余其泽却乐在其中,他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自己都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学者。

  “目前我已经累计教授过超100位学生。”余其泽表示,工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要与时俱进,创造未来,尤其是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同样有着非遗传承人的身影,广州手工打金项目传承人周镜钊除了积极与政府、企业、学校一起共同推动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更是把这项非遗技艺带上了国际赛场,这几年,作为世界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的专家组成员和教练用自己的非遗技艺,带领选手们一次次刷新着世界技能大赛上的“中国纪录”。

  非遗拥抱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纯靠补贴的方式并不能让非遗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仅仅起到最基本的“保护和保存”作用。要想让非遗事业更健康、良性的发展,需要引导非遗走向产业化,形成市场机制,不断完善自身造血机能,才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在广东,若外感风寒或感染流感,大多数人会买一盒小柴胡颗粒,几杯汤剂下肚,病情很快就好转了,很是好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柴胡这种家用药竟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而且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云山小柴胡传承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至今已有18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医药工艺之一。中国传统方剂虽为良药,但苦口且煎煮费时。白云山光华制药公司在传承人汪宗仁的带领下,从岭南医派“经方”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制药经验,将小柴胡原来的“人参方”“党参方”进行改进,并传承古法将药物浓缩研制出工业方“小柴胡颗粒”,患者在服用前以温水溶解后即还原为汤剂,既保留古法制剂功效又便于携带和服用且口感清甜,改变其传统中药“粗黑苦脏”的印象。

  如今,光华制药原研产品小柴胡颗粒单品销售持续增长已接近5亿元,规模巨大。2018年年底已经启动中药国际化,光华制药将小柴胡等中药品种推向国际市场,传承人马蓉透露,未来2-3年在东南亚市场上将会见到光华小柴胡颗粒的身影,非遗产品将向国际市场扬帆。

  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端州居民在汉代就有制食裹蒸粽的习俗。而今,随着时代发展,裹蒸粽技艺已经进入到专业化生产阶段。近年来,随着“Z世代”在消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年轻人对许多传统的东西提出了新的要求,肇庆裹蒸粽也跟随时代变化推陈出新,为这项广东非遗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不断尝试做出更加健康的裹蒸粽,让年轻人也能够喜欢上裹蒸粽。”肇庆皇中皇果蒸粽有限公司总经理卫光亮在裹蒸粽这个行业已经待了超过30年。

  “我们的目标是每天生产30万只粽子。”卫光亮介绍,目前皇中皇每天能够生产十几万只的粽子,已经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肇庆裹蒸粽专业生产基地。即便如此,皇中皇也仍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非遗是需要传承与发展的,皇中皇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尝试着做一些新式的、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裹蒸粽。“现在我们有西米粽、碱水粽、玉米粽、无糖粽等。这些新式的粽子销量已经能够占到我们整体销量的一半左右,未来这个比例还可能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们已经开拓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市场,走出了迈向海外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卫光亮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东盟国家中有不少华人聚集,他们对肇庆裹蒸粽文化也非常认可,皇中皇希望寻找恰当的机会进军海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肇庆裹蒸粽文化。

  专家观点:

  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传承、保护、传播、创新”构成非遗创新发展全过程

  在谈及非遗的创新发展时,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是用“传承、保护、传播、创新”四个词来概括非遗的创新发展的。

  他认为,这四个要素既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构成非遗工作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在非遗的十大门类中,由于各门类之间差异性比较大,对其创新发展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主要方向应是“既各展所长,又不失本真”。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比较适合往产业化的方向去发展。但即便是这几个门类,由于其社会功能和表现形态各自差异甚大,在创新发展上也一定要做到“守正创新”。首先是核心的理念和技艺不能丢失,代表性的元素和符号不能丢失,在这个前提下,非遗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跨行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创新发展乃至实现产业化。

  张春雷表示,据其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今,国家和广东省层面上发布的非遗相关的政策法规就有近30项。在未来非遗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如何用好这些政策法规也是关键点之一,“要让这些政策法规落到实处,真正服务于非遗的传承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张春雷还同时强调,发展非遗需要循序渐进。“从2005年国家开始重视非遗以来,也仅仅过去了十六七年的时间。这些从农耕社会产生和传承至今的非遗,在历史上是一个渐进的慢节奏过程,在快速发展的当下要在十多年间就做成一个完善的产业可能性不大。”张春雷强调,当前非遗还处于“培育阶段”,还没有到做大做强的时候,仍然需要一些鼓励、支持,不可操之过急、揠苗助长。

  张春雷建议,在新时代下,非遗应该与人文湾区建设方面相结合,作为大湾区文化、思想、理念融合的优质资源;在文旅融合方面,充分发挥广东旅游大省的优势,打造非遗与文旅融合的标杆项目;在乡村振兴方面,还可以建设一批有当地根脉和社区人文基础的非遗特色小镇,给予非遗广阔的用武之地。

  张春雷还提醒,要注意格外关心当下的许多"准非遗"项目。这些项目是指由于不能满足至少追溯百年历史、三代以上传承等方面的条件和佐证资料,而未被认定为非遗的项目。这些项目由于已有数十年的沉淀基础,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应是未来的文化遗产。对这些项目应经过一定程序予以认定,列入非遗政策培育和服务范围。(沈钊)

  教育专家祁丽珠:用智慧的手段与技术让非遗“活”起来

  近日,家庭期刊集团《孩子》杂志·执行总编、广东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团长、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祁丽珠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就非遗文化与青少年发展等热点问题分享了专业观点。

  作为一名教育专家,在祁丽珠看来,非遗文化走强的背后展现了国家层面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近年来,我们一直讲强调的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德最核心的品质就是爱国,如何让孩子对这个国家有认同感,我觉得一定是从文化开始。”祁丽珠表示,树立文化自信,通过传统文化传承去将文化根植于青少年的内心深处,从而让他们更加有力量成长。

  祁丽珠认为,“00后”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数码原住民,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上,更应利用好数字媒体手段与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展传播。祁丽珠表示,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一定要想办法通过智慧的科学的手段让我们的非遗文化首先“活”起来,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模式去吸引他们。现在很多传统非遗面临着“传承乏力,后继无人”的局面。祁丽珠建议说:“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首先要去了解时代青少年成长的特点,结合青少年需求去研发课程,让课程适应青少年,引导他们参与进来,而不是用我们传统的这种理念和方法去让我们的青少年来参与这些工作。”

  祁丽珠说:“‘双减’目的是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双减减的是孩子的课业负担,不减的却是家长的育儿的责任,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之后,我们的家长更要去履行承担你的育儿责任。” (刘佳宁)

  “辉耀匠心·创意绘非遗”绘画比赛火热进行中

  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机,让创意为非遗插上梦想的翅膀。日前,由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指导、羊城晚报社主办、辉柏嘉(广州)文具有限公司、广州市大新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教育出版社及家庭期刊集团《孩子》杂志协办的“辉耀匠心·创意绘非遗”绘画比赛正在火热进行中。

  本次比赛面向幼儿、青少年及成年用户开放。获奖选手及获奖指导教师(学校)可获得精美证书及奖品。更有机会与非遗大师面对面开展研学活动,体验非遗魅力。

  多位非遗传承人为本次活动打Call,并为参赛选手献上比赛“宝典”,共同助力非遗文化出圈焕新。相关专题及报名参赛可扫码登录羊城派客户端“辉耀匠心·创意绘非遗”专题深入了解。

【编辑:刘星辰】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