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东西问丨刘石林:屈原与端午,为何能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东西问丨刘石林:屈原与端午,为何能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2022年06月02日 21:0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东西问】刘石林:屈原与端午,为何能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刘石林:屈原与端午,为何能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中新社长沙6月2日电 题:屈原与端午,为何能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专访湖南省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刘石林

  作者 白祖偕 付敬懿 徐志雄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很久以前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中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与波兰哥白尼、法国拉伯雷、古巴何塞·马蒂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屈原的作品及精神价值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探索屈原与端午的故事及发展历程,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新社“东西问”近日独家专访湖南省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原馆长、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刘石林,解析屈原与端午成为人类共有文化遗产的深层原因。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端午节起源涵盖了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多方面内容,集多种民俗为一体,其本身蕴含怎样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刘石林:端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起源传说因地域和民族而异多达十余种,纪念的人物或祭祀的神灵也不尽一致,但总体而言,都是伴随着农耕文化及华夏先民对龙的信仰而逐渐产生。星象文化实际就是龙文化,因为先民认为龙操纵着风雨雷电,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需要祭祀龙。特别是农历五月五前后,既是农业生产重要时节,又是风雨雷电高潮时期,自然成为祭龙的最佳选择,这是祖先创造的一种祭祀文化。

端午“起龙船”仪式。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陈楚红 摄
端午“起龙船”仪式。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公元前278年端午,屈原在汨罗江畔投江殉国,当地人出于对屈原的崇仰和爱戴,把端午及节日的活动和习俗全献给了屈原。端午节的内涵也由祭祀龙,转向纪念爱国为民、上下求索的屈大夫,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端午的习俗可分为原始习俗与屈原之后衍生习俗。原始的核心主题是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如祭祀龙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平安丰顺,如挂菖蒲、艾叶也是为了消灾防疫、祈求健康平安。

  屈原投江之后,习俗升格为一种精神寄托。如龙舟过去是祭祀龙仪式的一部分,起源与屈原并无关系,但龙舟竞渡之寓意,却是楚国人为纪念屈原,借龙舟驱散江中之鱼,期望阻止鱼虾吃掉屈原身体。端午习俗既是祭祀,也是纪念,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龙舟竞渡这项运动,也蕴含了人民凝聚力及拼搏竞争的精神。

端午节汨罗江上划龙舟。<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汨罗市委宣传部 供图
端午节汨罗江上划龙舟。中新社发 汨罗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中新社记者:纪念屈原的习俗如何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并流传至今?

  刘石林:南北朝之前,屈原只是作为一个文化人被记录在《汉书·艺文志》中。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经历长期分裂,无论统治者还是民众,都希望有统一的局面出现,于是通过节日喜庆的氛围,获得精神上的平衡,求得心理上的补偿。根据南朝《宋书》记载,逢端午节时,南朝宋武帝常会送一些杂色粽子给北魏太武帝,节日成为增进民族间交流的载体。

  彼时,屈原等历史人物长期受到人们的尊敬,却没有明确的纪念方式。随着端午神秘气氛淡化,相传这些历史人物的死亡日期又恰好是五月五日左右,天然的联系让其逐渐捆绑在一起,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

  中新社记者:中国端午节“申遗”是三省四地“联合打包”,屈原与端午为何能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刘石林:端午节在中国的重要程度,几乎仅次于春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

民众端午包粽子。<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汨罗市委宣传部 供图
民众端午包粽子。中新社发 汨罗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中国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联合打包”一是证明端午节在中国有广泛的文化基础,二也有利于将这一习俗完整地呈现于世界。

  端午习俗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背后蕴含着爱国、拼搏、无私奉献的精髓,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屈原与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同时,端午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现留存的各类祭祀祭文,就是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

  中新社记者: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有端午习俗?我们又应如何展开对端午节的保护与实践?

  刘石林: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有庆贺端午的习俗,只是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在细节上存在差异,但根源都来自中国。

  我们保护端午遗产的目的与意义,根本原因是要激发全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新思考,并促使抢救和保护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如今,对于很多节日习俗,我们要在注重形式的前提下,挖掘和保护形式内在的文化。在市场经济之下,如何恢复传统文化的纯净本真,值得认真思考研究,需要几代人持续努力探索。

  中新社记者:端午成为世界共有的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何借鉴意义?中国数千年的古老文化、无形资产,又该如何加强保护?

  刘石林:端午文化能够走出国门,得到世界认可,主要是因为其固有的文化特质——民族爱国情怀,这是无国界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节日文化正是促进这种理解与沟通的良好载体。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母女制作彩粽,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张丽君 摄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母女制作彩粽,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新社记者 张丽君 摄

  除了端午外,春节也已走出国门。春节来临时,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向华侨华人发贺信,或直接参与当地活动,体验祥和、喜庆的节庆文化。他们的贺信,实际上是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尊敬,也说明中华文化不仅可以“走出去”,还可以成为与西方交流的桥梁、友好的象征。

  要更好地保护中国几千年积累的古老文化,首先要通过创新方式向下一代传授、传递,形成传承。其次是要更积极地宣传,让更多年轻人能了解、认知、体验,从而产生兴趣,主动来学习、传承。

  然后,还要通过各种活动载体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比如过端午就应划龙舟、吃粽子,去亲身感受,而不能让它锁在柜子里、仅存于书本上。(完)

  受访者简介: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付敬懿 摄
中新社记者 付敬懿 摄

  刘石林,1942年11月出生,湖南汨罗人,副研究馆员,湖南省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原馆长。中国屈原学会理事、湖南省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也是中国屈原学会唯一一位参加了从第一届到第十八届全部年会的屈学专家。公开出版了三本屈原研究专著、发表过70余篇相关论文,撰写了电视教学片《屈原》脚本。

【编辑:刘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