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以优秀作品涵育孩子精神世界:注入更多现实感与想象力

以优秀作品涵育孩子精神世界:注入更多现实感与想象力

2022年06月01日 04:01 来源:光明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以优秀作品涵育孩子精神世界

  【文艺观潮】

  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为我们思考儿童与文艺的关系提供了时间上的契机。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影响深远,亦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制作面向儿童的优秀影视精品,是影视从业者的重要职责。

  传承富有时代特色的成长故事

  那些经典的儿童影视剧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集体性观看带来的感受性回忆,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童年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元素。

  对60后、70后而言,小英雄张嘎、潘冬子等形象深入人心。作为经典的儿童题材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充分把握当时的观众审美心理和社会氛围,以丰富的儿童故事、立体的儿童形象和生动的儿童情感,成功建构了一套小英雄成长史的革命叙事。“嘎子”“潘冬子”由此转化成童年追寻革命英雄的文化符号。同一时期,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不仅让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里的小动物、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银幕上动起来,也让东方意蕴的美学流淌进那一代人的心里。

  对循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起来的80后和90后而言,电视动画或电视剧是童年娱乐项目的首选。黑猫警长、舒克、贝塔、葫芦兄弟是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也是机智勇敢的少儿偶像。最令孩子们向往的父子关系,莫过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他们和“围裙妈妈”组成的三口之家,是当时中国城市核心家庭教育场景在动画领域的再现,片中诸多微小的趣事是人们心中童年的缩影。“快乐”不只是这对父子的日常,更是一代人童年的精神寄托。由真人出演的中国第一部神话儿童剧《小龙人》以寻亲故事感动了一代孩子,“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的片尾曲更成了这代人时至今日脑海里仍挥之不去的神曲。

  至于00后和现在的孩子成长于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的时代,他们获得影像的途径更便捷,可接触的内容更驳杂,儿童影视经典也频繁跃入他们的视野。《巴啦啦小魔仙》真人电视剧或动画,让魔法少女的冒险故事激荡起孩子内心的涟漪;同样,动画片《熊出没》《超级飞侠》开启奇幻冒险之旅,引人思考家庭、友谊等多元议题;《宝宝巴士》则成为家长口中公认的“哄娃神器”,寓教于乐,激发幼儿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不同年代的儿童影视作品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特定时期儿童的审美心理,形塑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结构。革命的英雄主义叙事、家庭伦常的日常展演、个体冒险精神的自我表达……儿童影视剧诉说带有时代精神的成长故事。

  营造亲子互动下的分享空间

  电影、电视和手机中的影像逐渐成为传递信息与文化的重要渠道,流动的影像是当代儿童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的主导媒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失家长的引导。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合家欢题材影视作品,为家长与孩子同向同行提供了契机,陪伴观影成为展开亲子互动的主流场景。

  每年春节档或国庆黄金周,是合家欢题材集中上映的时段,扶老携幼看电影是逐年回温的一种家庭化仪式。《熊出没·重返地球》《小猪佩奇过大年》等电影都是国民动画IP内容更迭、品牌价值增值的产物,为构筑新时代儿童的文化记忆提供了积极正向的内容。在《熊出没·重返地球》中,贪吃、爱闯祸的熊二增添了高科技机甲战士的新人设,让狗熊岭成为外星生物到访地球的第一站。这一内容拓展与国家航天航空高速发展的现实、全民科幻热的审美需求相呼应,在受众市场上获得不错的票房与口碑。影片在创作理念上延续“熊出没”系列坚持的环境保护、爱护地球的行动逻辑,而高饱和色彩的画面则强力输出暖意融融的抒情意象,贴合一家人欢乐祥和的观影情绪。

  网络综艺方面,《我的小尾巴》《师傅!我要跳舞了》等节目掀起的话题讨论,证明儿童与成人互动观察型综艺在价值输出、情绪传导上的价值。《我的小尾巴》观照二孩家庭养育模式,观察记录兄妹陪伴成长的轨迹,还原兄妹多元相处模式,探索富有童真趣味的家庭情感表达。节目输出的责任感、耐心、邻里互助等价值观受到大小观众的认可。由《这!就是街舞》衍生而来的迷你综艺《师傅!我要跳舞了》展现了街舞小能手们的高超舞艺,萌娃对舞蹈的热爱和理解,呈现了当代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成为经济社会大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对家长和儿童来说,一起观看这类节目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有讨论、有共鸣,促进彼此间的理解。

  陪伴观影是寓教于乐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是借由电影或电视节目来完成的探究性学习。它可以避免说教意味重或低幼化的内容,遴选适宜的影像或话题,进入儿童与父母的交互空间,通过讨论或复述等形式,培养儿童在观影中的情感专注力、观影后的自我表达能力。同时,陪伴观影作为一种家庭仪式而留存下来,通常可以带给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增加家庭幸福感。

  注入更多现实感与想象力

  教育部日前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作为课程内容纳入其中,进一步证实影视在基础教育中的补充与拓展作用。视觉文化时代,提升儿童的视觉素养迫在眉睫,家庭、学校共同呼唤优秀的儿童题材影视作品。

  近年来,因为市场类型、产业政策、创作团队等一系列关联因素,适合少年儿童成长历程的影视新作、力作在影视产业中整体处于短缺的状态。

  儿童影视作品是为儿童培根铸魂的重要园地,是孩子们放飞天性寻获真理的精神场所。这就更需要创作者坚守“一切为了孩子”的初心,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以儿童主位的视角表现他们的生活,从而让孩子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体悟艺术与生活之美。比如纪录电影《棒!少年》就是一部有现实温度的作品。主创用了几年时间,用影像见证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少年通过学习棒球改变命运,获得生存的能力与尊严。在棒球基地,不同孩子们一起训练。生活中的摩擦及他们细腻的心思都在片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困境叙事不渲染苦难,而是传递人在面对逆境时不低头、不气馁的坚韧意志和向上向善的态度。

  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既需要温暖现实主义的底蕴,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加持。富于幻想、轻灵与浪漫是儿童的天性,《熊出没·狂野大陆》《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4:完美爸爸》等儿童科幻剧因其想象力和游戏形式,受到小朋友的喜爱。但想象力不能局限于对未来感的绘制,还要有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

  不久前,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21年度优秀少儿节目中,《国学小名士(第四季)》《戏曲进校园云课堂(第二季)》力图以电视综艺的年轻化表达,将文学经典、传统戏曲等推广到少年儿童群体中,让儿童在中国传统文化瑰丽奇幻的影像世界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滋养。

  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能调动儿童的想象和热情。“观看”是审美的训练,儿童从中遇到值得模仿的对象,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知觉和情感敏感性内化成其视觉素养的一部分。因此,期待更多符合新时代儿童成长需要、反映他们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用艺术、审美、价值滋润新时代孩子们的心灵。

  (作者:张凯滨,单位: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研究中心)

【编辑:岳川】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