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译家言 | 肖天佑:我为何用“绝句”翻译700多年前的但丁《神曲》?
(东西问)译家言|肖天佑:我为何用“绝句”翻译700多年前的但丁《神曲》?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电 题:肖天佑:我为何用“绝句”翻译700多年前的但丁《神曲》?
中新社记者 应妮
700多年前的鸿篇史诗《神曲》,在今天以“绝句”形式呈现在中国读者的面前,难懂的经典变得颇为好读。这是著名意大利语文学翻译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意大利语教授肖天佑凝练数十年心血而成。
日前,肖天佑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详解他对《神曲》的理解和翻译过程的酸甜苦辣。
采访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翻译《神曲》为何选择“绝句”这一中国古诗的形式?
肖天佑:中国读者从20世纪初开始接触《神曲》,迄今从意大利文直接翻译的中文版《神曲》有三个版本,分别是1990年北大教授田德望的散文体版《神曲》、2000年黄文捷先生的自由诗体版《神曲》和香港译者黄国彬先生的格律诗版《神曲》。
但丁原诗的格律是“十一音节三韵律”,每个诗句有十一个音节,每三个诗句构成一个诗节,尾韵演绎方式是一个诗节中第一句与第三句的尾韵相同,第二句另外用韵,但第二句的尾韵要作为下一个诗节第一、第三个诗句的尾韵。
以上述三要素来看,现有三个版本中,“每句十一个音节”是无法也没有必要复制的,因为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没有音节一说。“每三个诗句构成一个诗节”这一点田教授放弃了,两位黄先生的译文都模仿了。但丁原诗尾韵的演绎方式则仅有黄国彬先生模仿了。我个人决定放弃三韵律,独辟蹊径采用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绝句”,因为这种形式更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翻译《神曲》有两种思路:一种把握作品内容,将其译为简练易读版本,让普通读者和想涉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却不懂意大利语的人读懂这部难解的巨著。另一种为学者和研究者考虑,言辞不避古今,注释力求详尽。我的译本追求第一种,除使用现代汉语通用的字词和句子结构外,尽量少注释。
中新社记者:选择“绝句”这一形式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肖天佑: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外表几乎都是呈工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形式上很美。“绝句”译诗对译者的外语和汉语水平要求很高,最大的挑战是要按照汉语语法规范、诗词规范遣词造句,按照适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编排语词和语序。
但丁的《神曲》句子都很长,一个诗节的三个诗句往往是一个复合句。也就是说,虽然原语每个诗句并非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句子,但我们传统“绝句”的每个诗句都是一个语义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句子或句子成分。要在中意两种语言中进行这样的转换,难度不小。
例如,《地狱篇》开头的三个诗节都是长的复合句,翻译时必须化简成汉语诗歌凝练的短句。
单一采用传统的五言、六言或七言,困难重重,那样做只能是自缚手脚。汉语经过几千年到现在已发生重大变化。以传统五言为例,大家熟知的李白《静夜思》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单音词越来越少,双音词越来越多,甚至三音词和四音词都有双音化的趋势,所以无法死守传统的五言。
翻译实践中,我尽可能多采用古代诗歌的传统格式,如果实在难以适用,则会派生出以下几种押韵格式:模仿第一、二、四句押韵的格式,改为第一、三、四句押韵,第二句不押韵,如“另有雄狮一头,/昂首迎面走来;/饿狮若一声吼,/空气也会颤抖”;参考第二、四句押韵,第一、三句不押韵的格式,改为第一、三句押韵,第二、四句不押韵,如“我亦是如此,/怀着爱与敬,/反复读你诗/研习你诗韵”;参照句句押韵的格式,改为相邻两句押韵,即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分别押韵等,即在押韵的方式上,也不能墨守成规。
这样,译文流畅易懂,符合译作“是为中国读者量身打造”的这一定位。
值得指出的是,不管是《神曲》的哪一版本,体现的都是译者对翻译《神曲》的想法与选择,都值得尊重。不同版本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需要接受实践检验。
中新社记者:您为什么对翻译这部作品如此执着,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做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
肖天佑:从世界文学范畴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及但丁的《神曲》等都属经典作品。《神曲》是这些经典中时代最久、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所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取材就明显受到《地狱篇》第五曲弗兰切斯卡与保罗爱情故事的影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则根据它创作了《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交响幻想曲。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有了翻译《神曲》的想法。2013年底退休后,我下决心借用古诗体完成这一愿望。为此我制定了“三年计划”,每日“雷打不动”工作4到5小时。2017年秋终于完成初稿,与商务印书馆签订出版合同。
从交稿到出版前,我持续对原稿进行修补与完善,2018年在每部后面增加《中外文专有名词对照表》,为从事研究与翻译工作的人做点贡献。今年初正式出版后,短短几个月已得到读者认可,我很欣慰。但愿我这个以诗体翻译的版本,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神曲》。
在翻译中,我也屡屡获得警句。例如《地狱篇》写道,“你得抛弃懒惰;坐在羽绒垫上,或在床上躺卧,不会让你成名。人若没有名声,荒废虚度一生,给世人留下的/只能是这种痕迹;要么是风中云烟,要么是水上泡沫。你必须战胜气喘,快从地上站起,用精神去战胜/你那沉重身体,不让它压倒你。”
中新社记者:《神曲》被誉为“中世纪文明的百科全书”,当代中国读者读它意义何在?
肖天佑:《神曲》最大的特点,是它在道德和政治上有鲜明的倾向性,重点是揭露当时意大利教会的腐败,以及世俗生活与政治上的混乱。但丁在其中以大量篇幅说明,在当时的意大利,由于教皇同时掌握世俗和宗教双重权力、主教僧侣贪婪成风、买卖圣职,教会日益腐败;而世俗权力(以神圣罗马皇帝为代表)放弃职责,封建割据势力纷争不已,陷入混乱状态。
但丁坚持用佛罗伦萨俗语写作,为意大利语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意大利语之父”。在创作《神曲》时,但丁的朋友曾建议他改用拉丁文写作,因为当时文人写作都用拉丁文,但丁却不改初衷,把基于佛罗伦萨口语的托斯卡纳方言提升至能够“满足意大利诗人和思想家需要”的“光辉的俗语”。
以今人的眼光看,我们要把《神曲》和中意两国人民的交往联系起来“读”。历史上,意大利与中国的交往超过任何欧洲国家,元朝有马可·波罗、明朝有利玛窦、清朝有郎世宁。2022年是中意文化和旅游年,两国民间交流将更热络。以《神曲》翻译、传播、阅读为代表的两国文化交流,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最后我想给中国读者提个建议:但丁的《神曲》毕竟离我们700多年了,语言文化、历史背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完全读懂它,仅靠译语通俗易懂是不够的,还需读者细细品味。我在每曲前写的导读,目的就是帮助读者克服时代差异。还有个简单易行的阅读方法,《神曲》由相对独立的曲子组成,每天只读一曲,读完暂停一下,不会影响隔天读下一曲。《神曲》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框架结构”,一百曲一百个故事,大家熟悉的《十日谈》不也是由一百个故事组成的吗?(完)
专家简介:
肖天佑,著名意大利语文学翻译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意大利语教授,2006年获佩鲁贾外国人大学授予的"意大利语言文化大使"荣誉称号,曾任中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代表译著有《十日谈》《神曲》《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等。
文化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22日 21:30:09
- 2025年01月22日 14:03:27
- 2025年01月22日 13:55:16
- 2025年01月22日 13:54:06
- 2025年01月22日 12:13:40
- 2025年01月22日 07:28:16
- 2025年01月22日 06:20:00
- 2025年01月21日 17:18:43
- 2025年01月21日 10:53:40
- 2025年01月21日 10: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