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姿貌绝伦的甄氏是《洛神赋》的原型吗?

姿貌绝伦的甄氏是《洛神赋》的原型吗?

2021年01月07日 14:33 来源:华西都市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甄姬这一名称因《三国杀》和《王者荣耀》广为流传,但历史上的甄姬并不叫“甄姬”。甄姬这个名字,来自日本游戏《真·三国无双》中的“甄姫”,姫(zhěn)、姬(jī)字形字义都相近,游戏中还有蔡文姫、王元姫,姫在日本有千金闺秀等意思。受此类游戏影响,很多人也开始误称甄氏为甄姬了。

  在一些游戏和电视剧中,她又叫甄宓(fú),源自《洛神赋》中曹植所遇神女宓妃。李善注《文选·洛神赋》:“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

  但是事实上对甄姬不能称“姬”,她是魏文帝曹丕夫人,魏明帝曹叡生母,曹丕后宫皇后之下,有夫人、贵人、淑媛、昭仪、姬等妃嫔,姬的品级相对较低,史载“夫人甄氏卒”,甄氏是死后追谥文昭皇后,所以正确的称呼是“甄氏”“甄夫人”“文昭皇后”或“文昭甄皇后”,其中甄应读为juàn(音绢)。

  文昭甄皇后(183年—221年),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她三岁丧父。东汉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都得到宠幸,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儿子平原王曹叡为太子。

  聪慧好学劝导母亲广施恩惠

  东汉光和五年(183年),甄氏出生于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石家庄市无极县),祖上甄邯曾做过汉朝太保,甄家是当地豪族,世代承袭二千石俸禄的官职,父亲甄逸为上蔡县令,母亲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甄氏是幺妹。

  甄氏早慧,三岁就懂丧父之痛,号哭哀思,异于同龄孩童,邻里亲属都十分惊奇。甄氏幼时,每晚睡觉,家人都仿佛看见有人拿着玉衣盖在她身上,算命先生刘良曾指着她说,“此女贵乃不可言。”

  甄氏九岁时喜欢读书写字,常借用兄长的笔砚,兄长就逗她,“你应该学习女工,却喜欢读书写字,将来要做女博士吗?”甄氏答道,“听说古代贤女,没有不鉴诫前世成败的,不读书怎么能长见识?”

  甄氏十几岁时,遭遇兵荒马乱,饥荒连年,甄家却囤积了丰厚的谷物,又用部分谷物收购金银珠宝。甄氏对母亲说,“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当今乱世,到处都是饥民,我们却囤积宝物,不如我们开仓放粮,赈济亲族邻里,广施恩惠,以免招来祸事。”

  甄氏十四岁时,二哥甄俨去世,甄氏尊敬寡嫂,笃爱侄子。见母亲对寡嫂太过刻薄,数次规劝母亲,“二哥早逝,二嫂年少守寡,还留有一子,讲大义,您还是应该像儿媳一样对待她,像女儿一样疼爱她。”甄母听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从此甄氏和二嫂举 止 相随,姑嫂情深。

  美貌倾城与三曹父子传“绯闻”

  明代大儒杨慎曾感慨:“甄氏何物,一女子致曹氏父子三人交争之如此?”

  建安年间,甄氏先嫁给袁绍二儿子袁熙为妻。袁熙去幽州做刺史,甄氏则留在邺城侍奉婆婆刘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曹丕父子领军攻破邺城,曹丕捷足先登,进入袁氏府邸。甄氏当时害怕极了,她披发垢面,将头伏在婆婆刘氏双膝上,曹丕令其抬起头来。据《魏略》记载,甄氏容貌,“颜色非凡”。《魏晋世语》载,“姿貌绝伦”。《世说新语》称,“惠而有色”。白居易《白氏六帖》载:“甄后面白,泪双垂如玉箸。”曹丕不禁称叹甄氏美貌,婆婆刘氏见此情形对甄氏说,“我们不用死了。”曹操也看穿了儿子的心思,就让曹丕娶了甄氏。

  孔融曾以此事嘲讽曹家父子:“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理解孔融何意,问出自哪部典籍。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其实甄氏和妲己,除了貌美外,还真不可比。妲己惑主乱政,有妖后之名,甄氏只不过是因为生得美一些,被强抢掠夺,和被搜刮的战利品没有本质区别。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甄氏嫁入曹家,实为曹丕私抢:“曹操攻屠邺,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卢弼《三国志集解》批注道:据此,则当日见侵略者不独甄氏,谓为“私纳”,非迎取可知,战胜之后恣意虏掠,匆匆将去,何暇议婚娶之礼乎!清代抗英禁烟派人物梁章钜曾感慨,甄氏归曹丕,本不是明媒正娶,最后不得善终,也不足为怪。

  城破抢人,好比群狼争肉,曹丕抱得美人归,曹操也和甄氏闹出了绯闻。据《世说新语·惑溺篇》: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将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六年前,围下邳城时,关羽屡次请求城破后娶秦宜禄妻杜氏,曹操由此怀疑杜氏有美貌,先遣人抓来,一看果然是美人,于是抢先纳入营帐。两相对比,曹操有心夺甄氏,也并非无根据。

  据《典略》与《文士传》记载,曹丕一次宴请当时文学名家,酒酣之时,命夫人甄氏出来行礼。座中众人全都低头避嫌,独有刘桢竟然与甄氏平视。曹操得知后非常不高兴,竟将刘桢下狱,治了个“大不恭”的死罪,后死罪虽免,却被拉去“挖煤”。千载之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一篇《甄后》,讲甄氏死后登仙,念及刘桢当年因她受罚,乃下凡以身报答刘桢的后身刘仲堪,又派铜雀台的姬妾嫁与他。

  甄氏与曹植的故事,则因唐代李善注解《文选·洛神赋》而起。

  李善转引《记》称:曹植曾向甄逸之女求婚,曹操却将甄氏许给曹丕。甄氏被郭皇后谗言害死,曹丕悔悟,将甄氏的玉镂金带枕赠送给了曹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曹植离京途中,经过洛水,恍惚间见到甄氏送枕托心,自称“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甄氏说完即消失不见,又遣人献明珠,曹植回赠玉佩,悲喜交加,有感而发,遂作《感甄赋》。后来魏明帝见到赋文,为了掩盖母亲的“绯闻”,改名为《洛神赋》。

  甄氏在史书中富有传奇色彩、美貌倾城,而且知书达理。三国时北有甄姬,南有二乔,可见三人在三国鼎立时期人们心中的地位。甄氏著有诗歌《塘上行》一首,属《相和歌·清调曲》: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此诗以决绝的笔触抒发了因谗言而与丈夫嫌隙的沉痛,追思昔日欢好。不同于其他闺怨诗的哀愁,整部作品于阴云密布中透露出一种难得的自尊之情。

  晚唐著名学者王叡在《炙毂子》中又说此诗名《塘上辛苦行》,评结尾“从君独乐,延年千秋”之语可称绝妙,“于悲恸伤绝中又生沉致之姿,风采殊绝。”明代徐祯卿在《谈艺录》中感慨此诗云:“诗殊不能受瑕,工拙之间,相去无几,顿自绝殊。”这首《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最初编入南朝《玉台新咏》、唐《艺文类聚》等诗集,承传于后世。

  故事被后世演绎甄氏并非洛神原型

  甄氏真的是洛神原型吗?她真的与曹植有感情戏吗?

  后世演绎的文艺作品很多,但他们真没戏,罗贯中《三国演义》里都不敢这样编。

  清代学者何焯认为,史书没有记载曹植求娶甄逸女之事,李善所引的《记》应该是唐传奇《感甄记》,纯属小说杜撰。《感甄记》影响甚广,李商隐《无题》借用此典故:“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又在《东阿王》中叹曹植没能争得储位,“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另外,建安九年破邺城时,曹植才十三岁,如果他是向甄家求婚,应该还在甄氏嫁袁熙之前,那时曹植可能才几岁。因此,求婚之事纯属唐小说家胡乱编造,送枕之事也前后矛盾。前已讲曹丕将甄氏枕头送给曹植,后又讲在洛水上遇甄氏送枕托心,到底是曹丕赠送还是甄氏的神魂赠送?

  唐传奇中讲甄氏情事的还不少,另有一篇名《萧旷》,讲述隐士萧旷也在洛水遇到甄氏。问曰:“或闻洛神即甄皇后,谢世,陈思王遇其魄于洛滨,遂为《感甄赋》,后觉事之不正,改为《洛神赋》,托意于宓妃,有之乎?”女曰:“有之,妾即甄后也……”甄氏称自己因倾慕曹植才华,被魏文帝赐死。甄氏离开前也如《洛神赋》的故事一样,赠送萧旷明珠和翠羽。

  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卢弼等历代文人学者,都认为甄氏与曹植绝无可能有故事。曹植写《洛神赋》本意和屈原、宋玉的“楚辞”类同,都是托辞宓妃以“寄心君王”,自序中也说“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朱乾:“《文选·洛神赋》注载子建感甄事,极为荒谬……小说家附会‘感甄’,李善不知而误采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潘德舆:“致使忠爱之苦心,诬为禽兽之恶行,千古奇冤,莫大于此。”

  兄长赠送嫂嫂的枕头给弟弟,何焯认为,“里巷之人所不为,况帝又猜忌诸弟”。曹植备受曹丕父子猜疑,被困于封地,一举一动都被朝廷监视,他一直上书恳求重用,抑郁不得志,忧虑恐惧,哪还有胆量以“感甄”为题作赋?叔嫂私通,有违人伦,就凭“感甄”二字,曹丕或曹叡就可以“大不恭”治曹植死罪。宋人刘克庄说:“《洛神赋》,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以实之。使果有之,当见诛于黄初之朝矣。”

  另一种观点认为,《洛神赋》的前名为《感鄄赋》,是魏黄初四年(曹植自序误作黄初三年),曹植离开鄄城,由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时所作。曹植当年进京朝拜后,就要返回新的封地雍丘,感伤自己连年迁徙,备受猜疑,怀才不遇,遂作《感鄄赋》。三国之前,“鄄”与“甄”相通,都读juàn,东吴避孙坚讳(吴人读jiān、juàn音近),改“甄”为zhēn音。魏明帝为母亲讳,或避免“感鄄”被解读为“感甄”,才改为《洛神赋》。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洛神赋》并非寓意君臣大义,但其中洛神形象原型也不是嫂子甄氏,而是曹植亡妻崔氏。崔氏因穿了华丽的锦绣,被曹操赐死,借此打压曹植和崔琰一族。曹植从此失去储位,多年没续正室。《洛神赋》“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悼良会之永绝”“哀一逝而异乡”,都是在怨恨夫妻正当盛年,天人之隔。而“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更是写明了丧偶之痛。

  “杀母留子”寓言甄氏因何被赐死成谜

  甄氏嫁给曹丕后,生魏明帝曹叡和东乡公主。卢弼《集解》认为,曹叡不是曹丕之子,乃是袁熙遗腹子。正因为有此疑虑,魏明帝久久不能被立为太子。

  甄氏无疑是被曹丕赐死的。《甄后传》称“赐死”,《明帝纪》称明帝“以其母诛,故未建为嗣”,《晋书·阎缵传》“魏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方伎传·周宣传》载,“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人不及。”

  甄氏因何被赐死,卢弼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因抢走甄氏,曹丕被曹操记恨,曹丕久久不得立为太子,迁怒于甄氏。二是曹丕初遇甄氏时,甄氏21岁,年方少艾,到黄初二年,甄氏色衰齿长,已38岁,前一年,曹丕称帝,娶了汉献帝二女,郭后、李贵人、阴贵人又并受宠幸,《郭后传》称“文帝为嗣,郭后有谋”,而“甄后之死,由郭后之宠”。三是魏明帝身世存疑,如果真是袁胤曹嗣,不排除曹丕杀母留子,藉以灭口。

  《魏末传》和《世说新语》都记载了一个“杀母留子”的寓言故事。曹丕父子打猎,见子母鹿,曹丕射杀了鹿母,让儿子曹叡射鹿子,曹叡哭着为鹿子求情,“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曹丕有所感悟,于是决心立曹叡为嗣。

  甄氏之死还有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甄氏失宠后,对魏文帝有怨言,《甄后传》载,“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遣使赐死”。甄氏固然并非贤良淑德的“圣母”,魏国官修《魏书》记载甄氏的言行之善,各种溢美之辞,都难以证实,被陈寿删去不取。但正如前人感叹,曹魏“开国之初而不能容一妇人”,事出离奇,不能不让人想仔细推究考证一番。

  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编辑:白嘉懿】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