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崖木雕刻艺人:让“枯木逢春”薪火传承农耕文化
中新网兰州5月31日电 (记者 魏建军 李亚龙)“根艺活,是农耕文化的延伸,把这种祖辈留下来的财富传承下去。”甘肃天水市民间崖木雕刻艺人周治红说,如今,好多老一辈的根艺人都不在世了,他能做的,就是和同行一起,薪火传承。
从小受做木工活的父亲影响,周治红热衷于把玩各种根雕。儿时,他经常去河边山坡上寻找枯木树根,每到发洪水,过后到处是从上游冲下来的枯根树桩。“啥木都有,且形状不一,特别兴奋。”
每次,周治红都将这些“宝贝”带回家里,与老人们一起构思及加工,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印象中,他家里到处摆放着各种造型根雕的“动物世界”。
在天水深山里,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柏树,人们俗称崖柏。民间艺人从海拔一两千米的绝壁上采集崖柏,然后经过精心雕琢,变成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不过,“我们并非搞破坏,不采‘活’的,让枯木逢春,变废为宝。”周治红说。
“几千米的悬崖,现在想想都后怕。”作为曾经的“悬崖采木人”,周治红回忆,那时,三五人一组,从山背后登顶,固定好绳子,将采木人缓缓放下悬崖……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他上小学五年级时,见到了专门从天水市赶来去他家“寻根”的爱好者。“他们对这些根雕作品爱不释手,最终选了几个,给了我们260块钱。”这次偶然,让周治红和父亲尝到了甜头。
同时,也坚定了他们以根雕为生的信心。“说实话,上学的费用及家里的很大一部分开支,都是根雕的功劳。”周治红说。
一次机缘巧合,他遇到了一位搞艺术的老师,在看过他作品后,“全要了”。在这位老师的建议下,1998年,周治红在西安开了一家根雕店。2013年,他返回家乡,开办红艺轩根艺创作室,从事专业的根雕收藏制做及交流创作等工作。
“要创作属于老百姓的生活艺术,通俗易懂。”在40多年根艺从业中,周治红长期摸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技法,他的作品大多以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象形为主。
周治红说,崖柏苍劲、飘逸、扭曲并飘着清香,创作坚持“七八分天成、两三分人工”,再进行取舍、雕琢、打磨,尽量保持天然程度,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美学效果。
近些年,周治红受邀去北京、广州、西安等地参展交流,也曾多次获奖,作品被全国各地爱好者收藏。但一路走来,随着全国枯根资源的匮乏,他发现,根雕从业者也逐年减少。
周治红坦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百姓环保意识较差,都是“靠山吃山”采药、打猎等。父辈们为了生计,冒着生命危险悬崖采木,采回来制作一些家具、农具,但也偶尔有人因此坠落悬崖。
如今,“悬崖采木”这种方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青山绿水面前,人们也自觉开始保护生态。现在全国基本都“封山”了,“悬崖采木”几乎也找不到了。“都是在存活货。”他说,主要收购村里人们之前采回来囤积下用于烧柴的枯木。
老一辈的“悬崖采木人”一个个离世了,现在山里挖、采几乎不可能了。“或许,我们将是曾经有此经历,并‘以木为生’的最后一批根艺人了。”周治红说,要是哪天资源没有了,就寻找其它木头代替崖柏,亦或是“该转行了。”
“那时候,没有电动工具,只有一把锯子、斧子和凿子。虽然效率没那么高,但手工操作木屑掉落的瞬间,散发出的清新木香,总会让人陶醉。”周治红回忆,和父亲学手艺活的日子,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完)
文化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3日 15:13:00
- 2024年12月23日 14:25:31
- 2024年12月23日 14:24:22
- 2024年12月23日 14:14:24
- 2024年12月23日 10:06:32
- 2024年12月23日 10:01:32
- 2024年12月23日 09:53:07
- 2024年12月22日 20:37:13
- 2024年12月22日 19:00:51
- 2024年12月22日 18: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