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马鞍制作传承人:濒临失传的技艺要延下去
柯尔克孜族马鞍制作传承人:濒临失传的技艺要延续下去(图)
中新网新疆温宿12月1日电 (史玉江 张丽)在新疆温宿县最大的市场托乎拉巴扎,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50岁的艾买拉·卡德尔在自己的摊位上摆放着亲手制作的马鞍。在他身旁,有几个身体壮实的年轻人正仔细挑选着……
初冬时节,牧民闲了下来,不少喜爱马术的人早早来到此地,选购自己心仪的马鞍,回去配到自己的爱马背上,准备参加今年冬季的农牧民运动会。
“这儿卖的马鞍很好看,不仅骑着舒服,而且很结实。”慕名到这购买马鞍的柯尔克孜族牧民艾斯卡尔·买买提告诉中新网记者,草原上的汉子会以拥有一套精致的马鞍而自豪。
艾买拉·卡德尔是当地传统马鞍制作的第四代传承人。当年,他在阿克苏地区举办的“巧夺天工——新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大展赛”以及温宿县“非遗”成果展上,让众人见证了马鞍文化在他手中的延续和传承。
马鞍是游牧民驰骋草原的摇篮
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牧民至今仍使用柯尔克孜语言。几百年来,因内陆居民的迁入以及各地语言的混绕,该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逐步退化,而流传下来的,就是一些和该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传统手工技艺不断受现代工业文明的挑战,反映游牧民族历史记忆的原生态马鞍制作手艺正遭受着市场的冲击。近年来,柯尔克孜族的手工刺绣、马鞍制作、芨芨草编等传统工艺已被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也正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在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生活着以柯尔克孜族人为主的牧民,在这片山区牧场中,骑马贯穿于他们生活之中。
在这里,马鞍和骏马是牧民无法割舍的朋友,漂亮的马鞍配上高大的骏马,挥马扬鞭、驰骋草原,是草原牧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谈起马鞍的手工制作,艾买拉·卡德尔说:“一副好的马鞍,不但主人坐上舒服,连马也会精神。”
艾买拉·卡德尔对于马鞍制作有自己的心得。他说,对一名传统马鞍制作者而言,马鞍的实用性永远大于观赏性。
柯尔克孜族人传统技艺历史悠久
生活在温宿县的柯尔克孜族人有着手工制作马鞍的悠久历史。艾买拉·卡德尔告诉记者,他的传统马鞍制作技艺师从于父亲。
艾买拉·卡德尔称,他记得第一代传承人名叫艾沙·阿吉,出身于阿克苏,因熟练于马鞍制作技艺而名传整个南疆,其手艺传授给其他牧民后,开始在南疆普及。
艾沙·阿吉终生从事马鞍技艺,生前将该技艺传授给儿子阿不都卡德尔·艾沙。
1980年,年仅13岁的艾买拉·卡德尔就跟着父辈们学习制作马鞍,后跟第三代马鞍制作传承人余米尔·雅库普学了几年,成为马鞍制作的第四代传承人,至今已有35年了。
随着传统手工技艺的不断创新,到了艾买拉·卡德尔这代,制作的马鞍不仅工艺精细,而且美观实用。如今,他已将这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传授给了他的儿子及几个学徒。
马鞍手工制作具备多种技能
“马鞍一般选用杨木或松木,选择好大小合适的一块原木,先用锯子、刨子将原木修理成马鞍的形状,再用锉刀打磨光滑,并雕刻成各式花纹图案。”艾买拉·卡德尔告诉记者,制出一个舒适、合体、耐用的马鞍要具备多种技艺。
“都说好马配好鞍,我说好鞍配好皮。”艾买拉·卡德尔说,马鞍必须耐磨,这里羊皮虽然容易买到,但是太软、不耐磨,选择牛皮不仅结实,且不损伤马儿,人坐上去更舒适。
包好马鞍,“并不算制作完成,还有很多细节要处理。”只见艾买拉·卡德尔将黄灿灿的铜皮剪成细细的铜条,包裹在牛皮的接缝处,钉上铜钉,再拴上手工编织的拧花皮绳,使整个马鞍看起来更美观。
大约半天功夫,一整套马鞍,包括笼头、马镫、肚带等就制作好了,马鞍中间放上皮垫、皮褥,再配上马笼套,看上去确实很气派。
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要传承下去
具备铁匠、木匠、裁缝等多种技艺的工匠,才能独立制作出一副马鞍。目前,在温宿县只有艾买拉·卡德尔具备这种能力。
“以前,几乎隔几天就要给人制作一副新的马鞍,而且每天都有人拿来破旧的马鞍请他修补,炉堂里的炭火常常整夜不息。”艾买拉·卡德尔说。
如今,手工制作的马鞍市场面越来越窄,艾买拉·卡德尔的生意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如今,他靠着这门手艺维持着一家5口人的日常生活。
这些年,曾经制作、加工马具的艺人相继离世,能继承这门技艺的匠人越来越少。“本地生产的马鞍快要失传了!”艾买拉·卡德尔感叹道。
勤奋好学的艾买拉·卡德尔善于创新,他能根据牧民的需求制作出样式不同的马鞍,深受牧民的喜爱,因而在当地颇有名气。
这两年,艾买拉·卡德尔招收了3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作学徒,免费传授制作马鞍手艺,不仅让他们拥有了一技之长,还能使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得以发扬。
为了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艾买拉·卡德尔让自己的儿子一起参与制作马鞍,并在温宿县的巴扎天销售。“我会让我的后代将这门手艺延续下去,希望能代代相传。”艾买拉·卡德尔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