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立群解读《史记》:薄太后“干婚” 窦太后干政

2017年01月12日 14:26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 

  汉景帝刘启继位时,身为太皇太后的薄太后尚在世,这位“当生天子”的薄姬早已不是当年在织布坊的小女人了,而是有权有势的太皇太后。景帝于公元前 156年六月即位,前 155年四月薄太后下世。景帝在位仅 10个月太皇太后就下世了。但是,位高权重的薄太后早在刘启被文帝立为太子时就插了一手,她选了一位娘家的薄姓女子为太子妃。

  这桩婚姻纯粹是权力外溢的结果。当年的薄姬熬成了皇太后,孙子的婚姻她认为理所应当要插手,硬将自己娘家的一位薄姓女子选为太子妃。

  刚刚上位的太子刘启,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仍然接受了这位薄姓太子妃。景帝即位称帝,太子妃顺理成章被立为皇后。景帝非常不喜欢薄皇后,但是,只要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后一息尚存,汉景帝就不敢动这位薄皇后。遗憾的是,太皇太后年龄太大了,自然规律让她对孙子的婚姻管不了太久就该撒手西行了。更遗憾的是薄皇后无子,这是最要命的一条。一旦太皇太后下世,薄皇后的大限即到了。果然,太皇太后一去世,景帝就废了薄皇后。

  这里,我们看到了汉景帝的耐心,他知道该忍的时候一定要忍,不到自己发力时一定不能发力。比较一下此前吕后时代的赵王刘恢,更可见出景帝的老到。赵王刘恢因为吕后分配给自己的王后并非自己所爱,自己所爱的女人又被霸道的吕姓王后所杀,悲观至极最终自杀。赵王刘恢

  景帝为太子时,薄太后以薄氏女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宠。薄太后崩,废薄皇后。——《史记·外戚世家》

  和景帝刘启都有一个来自太后甚至太皇太后派来的王后,而且自己都不喜欢这个分配来的王后。一个选择自杀,一个选择耐心等待,最终自杀者一无所有,而汉景帝在可以独立表达自己的意志时苦尽甘来。

  景帝熬走了薄太后,又迎来了窦太后。

  太皇太后下世后,窦太后的地位凸显出来了。这位老太太不但幸运,而且与薄太后相比,她不是盏省油的灯。薄太后至多是干婚:为孙子选个太子妃,让娘家有人在后宫当家。窦太后不同,当年吕后身边的小丫头,现在成了大汉天子的皇太后的窦太后,没少给景帝添堵——干政。

  窦太后给景帝添的最大乱子源于小儿子梁孝王刘武。

  刘武是窦太后的最爱。

  爱到什么程度呢?

  她要让刘武接老大刘启的班当皇帝。

  窦太后的想法很简单:现任皇帝是长子刘启,继任者应当是幼子刘武。

  一次,梁孝王进京朝见,景帝在宫中举办了一场家宴。此时,汉景帝尚未立太子。酒酣耳热之时,汉景帝突然冒出一句语惊四座的话:

  千秋之后传梁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太后一听,乐翻了。正乐着,突然杀出一个不谐和音,参加这次宫中家宴的窦婴端着酒杯站起来对景帝说: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婴这话说得有道理。汉景帝刚刚说的是讨母亲喜欢而心里并不认同的话。道理极简单:窦太后爱幼子,因此要让幼子接班当皇帝。但是,汉景帝也爱儿子啊!景帝当然希望传子不传弟。传弟之言,纯属逗你玩呢!作为窦太后的娘家侄儿窦婴,能参加这么私密的宴会,可以看出他在窦太后心中地位甚重。这句话立即惹恼了窦太后:

  太后由此憎窦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备受姑姑器重的侄子立即被姑姑恨死了。窦婴借口有病辞官,窦太后借机取消了窦婴入宫的准入证。为了小儿子刘武当上皇储,窦太后与侄子窦婴闹到势不两立。

  窦太后、窦婴、汉景帝三人一比较,景帝明显是高手,他能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标准的政客派。窦太后、窦婴都是性情中人,只会说心里话,不会说假话、空话、大话,因此都成不了政客。

  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孝王明知哥哥说的不是心里话,仍然心中暗喜,窦太后同样乐不可支——两个糊涂虫!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四月,薄太后下世。

  景帝前元六年(前151),景帝废薄皇后。

  景帝前元七年(前 150)十一月,汉景帝突然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正如废薄皇后之后没有马上立皇后一样,废了栗太子刘荣后长达四个多月,景帝亦未宣布太子人选。

  栗太子刘荣被废,窦太后立即跳出来。景帝此时已有了太子人选,迟迟未宣布,实际上是在等窦太后发难。

  窦太后对儿子从不隐讳,性格与身份决定了窦太后一定是直接要求立梁王刘武为继承人。

  《史记·外戚世家》载景帝废栗太子后,窦太后心中想让梁王刘武为继承人。但是,窦太后不是一位仅仅“心欲”之人。《史记·梁孝王世家》载,袁盎等大臣为梁王刘武当继承人一事专门找过窦太后。而且,经过一次谈话后,窦太后不再干涉此事了: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史记 ·梁孝王世家》)

  这段记载透露了三大问题:

  一是汉景帝向大臣通报了窦太后的立储意见。

  二是袁盎等大臣面谏窦太后。

  三是窦太后放弃立梁王刘武为储君的意见。

  如果汉景帝不向大臣透露窦太后的立储意见,袁盎等大臣何以会面谏窦太后?《资治通鉴》中“帝以访诸大臣”六字证实了我们的推断:

  栗太子之废也,太后意欲以梁王为嗣,尝因置酒谓帝曰:“安车大驾,用梁王为寄。”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帝以访诸大臣,大臣袁盎等曰:“不可。”(《资治通鉴 ·孝景皇帝下》)

  从汉景帝忍耐薄皇后可知景帝极有城府,时机不到,心中再怨恨亦绝不发作。窦太后当面要求景帝驾鹤西迁后传位梁王,景帝“跪席举身”,满口答应。一转身,立即召见大臣咨询,袁盎等大臣反对。

  这是景帝事前准备好的一步棋!

  老母爱小弟,希望兄终弟及,景帝心知肚明。他当面应允,再借朝议,用朝臣之口封太后之嘴。

  怎么封住一位强势太后的嘴呢?

  讲故事。

  讲什么呢?

  《史记·梁孝王世家》说,这事讲得太私密,世人不知道。

  《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的补文揭开了袁盎等大臣的谏言:春秋时宋宣公逝世前,曾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死后传位其弟,其弟死后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一决定看起来照顾了弟弟和儿子两个方面。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出了问题。宋宣公的弟弟死后,决定传给宋宣公的儿子;可他自己的儿子不干,认为自己应当继位,于是违背父愿,杀了堂兄,自己当了国君。此事引发宋国大乱,整整折腾了五代才恢复平静。窦太后不懂历史,但她听明白了,一旦传位于小儿子,自己的孙子们就会为帝位杀来杀去,兄弟相残,永无止息。于是,她立即打发一直等在京城的小儿子回封国去了。

  褚少孙的补文有道理吗?

  我看有道理。

  窦太后极为强势,让她收回成命只有让她明白利害。

  袁盎等大臣抓住了兄终弟及的最大隐患是骨肉相残,一招击中了窦太后的软肋。这是窦太后态度大变的根本原因。

  一心一意要当储君的梁王被自己最大靠山窦太后赶出了京城。因为窦太后想明白了,长子、幼子都是儿子,万万不能兄弟相残。

  梁王明白了吗?

  明白了。

  明白了什么?

  第一,明白自己没戏是因为袁盎等大臣从中“作梗”造成的。

  第二,梁王曾打算从自己的“驻京办”修一条专用车道直通窦太后的长乐宫,此事又被袁盎阻止了。

  两件事一叠加,梁王恼了,一怒之下决定派人刺杀袁盎。但是,刺杀行动并不顺利。第一位杀手到京一打听,人人都说袁盎好。杀手良心发现,找到袁盎,告诉他自己受雇于梁王前来刺杀一事,并告诫袁盎,杀手有十几批,千万小心。袁盎心中不快,最终还是被梁王派来的杀手所杀。

  怎么追查到凶手了呢?

  文献有两条记载:一是司马迁的《史记·梁孝王世家》,二是《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褚少孙补文。

  《梁孝王世家》载,京城刺杀大臣系列案爆发后,景帝意识到此事可能与梁王刘武有关,一查,果然是梁王指使。于是,派了一批接一批的使者到梁国追捕凶手,重点查处梁王手下公孙诡、羊胜两人,这两个家伙是刘武最贴心的亲信、跟班,这次的刺杀事件就是他们亲自雇的杀手。面对中央政府的严查追捕,两位穷途末路的跟班藏到了梁王刘武的王宫。中央办案人员碍于梁王刘武的特殊身份,不便进入梁王王宫搜捕凶手,梁王又不愿配合抓捕,办案陷入僵局。

  褚少孙的补文更富有传奇性。

  当杀手闯入袁盎住所后,袁盎对刺客说:我是袁将军, 先生不会杀错人吧?杀手说:没错!杀的就是你。刺杀袁盎后,凶手将凶器扔到了现场。办案人员勘查现场时,发现这把剑是新打造的。于是,遍访长安城中的铸剑工,工匠认出这把剑后说:是梁王派人来本店打造的这把剑。因此,汉景帝知道刺客是梁王派的,于是派人到梁国追捕凶手。窦太后听说后立即绝食,而且白天黑夜不停地哭,闹得昏天黑地。

  梁王刘武因为继承大统无望,胆敢派刺客成批地杀戮大臣,这是闻所未闻的谋反大罪啊!窦太后知道刘武闯了大祸,绝食、哭闹都是为保梁王刘武一命而向景帝施压。

  事情闹到这般地步,怎么收场呢?

  文献也有两种记载:

  一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梁国国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双双进谏梁王,梁王却下令让羊胜、公孙诡自杀,然后交出两人的尸体。老大的跟班最终都是牺牲品,下场令人唏嘘,亦让人深思。

  二见《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补。

  景帝见窦太后绝食救梁王,向大臣问计,大臣建议派懂得经术的官员审此案。结果,田叔、吕季主被选中。这两位深懂经术的大臣怎么处理呢?一把火将梁王谋反的证据全烧了,空着两手回朝复命。景帝问:查得怎么样?两人回答:梁王根本不知此事。就是公孙诡、羊胜两人合谋干的,现在这两个家伙全被处死了,梁王好着呢,没事!

  这事处理得那叫一个绝!

  两位号称通经术的大臣,其实通的是人道,通的是将幕后真凶与台前操作者区分开来。杀了知情人,毁了证据,保了梁王,解了太后之困,景帝只能做到这个程度。因此,景帝高兴地说:赶快告诉太后。窦太后一听,立即进食,身体康复。

  两段记载都让公孙诡、羊胜做了炮灰,但在处理梁王时则大不同:一是梁王下令让两人自杀,并恐惧自己小命不保而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请罪;另一是梁王对刺杀一事毫不知情,故羊胜、公孙诡伏法,梁王悠哉无恙。看来,梁王是否因此事而有所畏惧及警醒,是两段记载的最大不同。

  要让胆大妄为的梁王有所畏惧,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娘护犊。如果有此靠山,梁王不可能低头认输。因此,判断记述高下的标准是,谁记述了梁王懂得畏惧的原因,谁的记述就更可靠。

  褚少孙没有记述。

  司马迁在《史记·韩长孺列传》中记述了。

  当景帝得知公孙诡、羊胜谋划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立即下令抓捕,而且势在必得。十几批查案人员逐一到岗,从国相以下开始,大搜捕搞了数月,仍未抓到他们。身为内史的韩安国听说被追捕的两人藏在梁王王宫里,立即入宫哭谏梁王:主上受辱,臣下当死。大王手下无良臣,事情才闹到今天这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赐死我吧。梁王大惑不解地问:何至于如此?韩安国说:大王考虑一下,您和皇帝的关系与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临江王的关系哪一个更亲?梁王说:肯定不如他们的关系亲。韩安国说: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临江王都是父子。但是,高皇帝说:提三尺剑取天下的是朕。因此,太上皇不能过问政事,只能住在栎阳宫中。临江王是皇帝的嫡长子,因其母一句话说得不合体,被罢黜太子。后来,又因为占用祖庙之地,最终在中尉府自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治理天下最终不会因私乱公。人们常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哥哥,怎么会知道他不会变为恶狼?如今,大王位列诸侯,却喜欢一个邪臣的胡说,触犯皇上禁令,阻挠法令执行。天子因为顾及太后,不愿对大王用法。太后日夜啼哭,希望大王能改过自新。如果大王就是不觉悟,万一太后有了不测,大王靠谁啊?话未讲完,梁孝王落泪,对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得知后,立即自杀。汉使还报景帝,此事得以顺利解决,韩安国发挥了很大作用。

  司马迁写出了梁王刘武交出公孙诡、羊胜两人的真正原因是担心窦太后这座大靠山可能会坍塌,这一记载显然比褚少孙的补文更让人信服。

  梁王刘武刺杀袁盎等大臣一事,由于窦太后绝食折腾,景帝只能以追杀公孙诡、羊胜告一段落。

  至此,梁王雇凶刺杀袁盎等大臣一事似乎结束了,窦太后的绝食护犊似乎也结束了。但是,事情有它自身的逻辑。因为此事,汉景帝对梁王刘武特别恼火。梁王为了自身利益,决定进京灭火,但他的进京灭火又生出一桩事端。

  梁王刘武先派韩安国进京游说太后,灭了太后的火。景帝得知后,火也消了不少。然后,梁王请求入朝。到了函谷关,梁王刘武听信手下官员的主意,乘了一辆低规格的车子,悄悄入京,藏在姐姐长公主刘嫖家中。景帝派出使者迎接梁王,在函谷关外只见梁王的车马,不知梁王在何处。窦太后一听梁王失联,顿时哭成一团:皇帝杀了我儿子。景帝虽一头雾水,但很担心。正在大家都不知梁王下落时,梁王亲到宫前谢罪。窦太后、汉景帝猛然一喜,相拥而泣。景帝下诏,召梁王的随从入关。但是,兄弟二人的关系并未真正修复,景帝此后越发疏远梁王,不再让梁王与自己同车而坐了。

  梁王刘武这一手,乍一看,是给哥哥一个惊喜,但兄弟二人的矛盾却越结越大。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冬十月,梁王刘武进京上疏,言想在京城多住几日,景帝不同意,梁王闷闷不乐地返回梁国。六月,梁王中暑而亡。窦太后听说刘武死了,哭得死去活来,再次绝食,说:皇上杀了我儿子。汉景帝很郁闷,与姐姐长公主刘嫖商议后,将梁国一分为五,封刘武五个儿子为王,五个女儿都有自己收取赋税的私邑。窦太后这才改怒为喜。

  梁孝王刘武一死,窦太后因幼子干政的事算告一段落,但并未结束太后干政。而且,一个更大的威胁正一步步逼近。

  摘自(《王立群读<史记>:文景之治》,王立群著,大象出版社,2016年5月。)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