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正名”后的民间信仰 浙江新制度共创社会文化效益

2016年12月31日 19: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杭州12月31日电(方堃)你拜你的妈祖庙,我跪我的吴三公,这是中国民间信仰最真实的状态。

  怎么看“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民众信仰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振华这样解释。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国东部地区农村民间信仰日趋兴旺,修庙之风不断,对农民生活影响广泛,且呈现无序发展状态,出现了种种问题。

  面对处于模糊的灰色地带的民间信仰,浙江政府在全国率先创新民间信仰事务社会治理方式,通过结合“三改一拆”违法建筑的处置,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综合整治和登记编号,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给民间信仰“正名”。“正名”后的民间信仰,通过一条条新道路,正一步步踏出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无事放任有事封堵 反思民间信仰“社会治理”

  “比干代表了公平,赵公代表了正义,关公代表了忠诚……在民间信仰中,各种神灵、圣贤、祖先身上,往往体现着人们所崇尚的道德楷模、伦理标准。”陈振华说,虽然各地信仰不一,但是总体而言其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祖有功,崇有德”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变迁,民间信仰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当下浙江的民间信仰带有神祇多、信众多、场所多、活动多等特点。2013年浙江省民宗委对该省的民间信仰场所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分布于该省11市各乡村的庙宇有34880处,超过浙江省的行政村数量。

  “几年前我们去浙江台州一个村子调研,发现这一个小村庄庙庵竟达十九个。”陈振华表示,当下中国农村滥建小庙小庵情况普遍。且很大一部分小庙小庵存在违法用地、违章建筑、设施简陋、活动无序、安全隐患大等情况,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

  此外,巫术迷信、抽签算卦、骗钱敛财等民间信仰中的陋俗,也给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提出了挑战。但由于国家针对民间信仰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基层政府普遍存在“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现状。

  2004年2月15日,海宁市黄湾镇五丰村某草棚庙宇火灾,致40多位老人死伤,这个惨痛的事件给政府敲响了警钟,治理非法民间信仰庙宇、活动势在必行。

  “无事放任自流,有事封堵取缔,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陈振华表示,面对民间信仰这个基层社会治理的盲区,浙江政府决心把民间信仰纳入各级政府管理范畴,挖掘提升民间信仰文化内涵,摒除负面功能,探索一条新路子。

  率先建立登记编号管理制度 给民间信仰“正名”

  2015年的4月15日,浙江嘉兴秀洲区王江泾刘王庙举行了国家非遗项目“江南网船会”大型庙会开幕仪式。那天,浙江省民宗委向刘王庙颁发了该省第一张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证书,这标志着浙江开始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管理制度。

  这个制度的背后,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小庙小庵屡建屡拆故事。

  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海王村,时任村委班子曾“七拆”村里的三个小庙,但是屡拆屡建,收效甚微,当地农民甚至有“地上的庙能拆,心中的庙拆不掉”的说法。

  从2005年起,浙江政府对群众的这种抵触情绪进行了认真反思。2007年,该地调整思路,由村民自行集资,把三个小庙供奉的尊神像进行集中改建,统一管理,成为正式开放的民间信仰场所,此举大受农民欢迎。

  “民间信仰是因俗而治,用哪种方法管得住、管得好,就用哪种方法管。”陈振华如是说。

  2014年,浙江省政府认真总结各地经验,推出《浙江省加强民间信仰事务管理的意见》,对浙江全省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解决了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制度设计“破冰”之后,浙江省民宗委又牵头组织制订了相关配套政策,适时出台了《浙江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管理办法》,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我们通过隆重的‘仪式感’,给经过集中整治和登记编号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正名’,增强场所负责人的责任感和法治意识。”陈振华表示,目前浙江已有近12000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正式登记编号,接下来再用2至3年,完成剩余10000多处的登记编号。

  民间信仰“提纯复壮” 共创社会文化效益

  敬献花篮、敬奉高香、奉三牲五谷……近年来,每到8月,浙江丽水市庆元县都要举行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活动。庆元人把吴三公这个民间信仰的代表人物,做成了民俗文化品牌,2015年到庆元旅游的总人数中,为一睹香菇文化的占了三成以上。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如庙宇、仪式、舞蹈等,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具备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开发利用价值。”陈振华如是说。

  从探索到实践,通过多年的“提纯复壮”,当下的浙江,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挖掘、提升和发展。“正名”后的民间信仰,更是进一步拓展“共创社会文化效益”之路,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不但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使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占据了农村文化阵地。

  据悉,2015年以来,由浙江省民宗委牵头,联合浙江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等单位每年开展以“民间民俗·多彩浙江”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巡礼活动。嘉兴市“中国江南网船会”、丽水市“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温州市浙台(苍南)妈祖文化节、宁波市宁海“十月半”民俗文化节等成为首批列入优秀传统文化巡礼主题活动的民间信仰活动。

  当下,民间信仰价值重塑的风尚正在浙江逐渐形成。(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