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古钱币收藏价值咋确定? 掌握5大要素避盲从

2016年08月26日 14:02 来源:南昌晚报 参与互动 

  掌握5大要素,收藏就不会盲从

  从秦代的方孔圆钱,到清末的机制币,数以万种千姿百态的古钱币,构成了当今钱币收藏领域中最为庞大的收藏门类。

  中华民族的古钱币源远流长,品种纷繁,从商代的贝币、战国的刀、布币,秦代的方孔圆钱,到清末的机制币,数以万种千姿百态的钱币构成了当今钱币收藏领域中最为庞大的收藏门类。不过,古钱币收藏可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掌握的技巧也不少。收藏和投资古钱币,虽说能升值赚钱,但前提是必须收集物有所值的古钱。

  古钱币价值的高低与其问世年代的先后没有必然关系,决定一枚古钱的价值有如下几个因素:首先,要看这枚古钱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即它在每个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大不大;其次,要看它的稀有程度,即这枚古钱的存世数量是否很少。还有历史上辽、金、西夏等朝代铸造的钱币,其价值也远远高于同期其他朝代铸造的钱币;再次,要看它的材质是不是高档,这虽说是相对而言的,但古钱中的金银材质较少,其价值自然要比一般的铜质和铁质古钱高许多;第四,还要看它外形美不美,即它的长相漂亮不漂亮,如王莽政权虽说是个短命王朝,但其货币的外形及币面上的书法艺术都达到了非常完美的高度,王莽钱的存世量虽然还较多,但它的市场价格却依然较高;最后,古钱收藏还要看它的品相,品相是指古钱本身的锈蚀程度及钱文、轮廓的清晰程度,一枚古钱既稀有,同时又具备良好的品相,那是再好不过了。钱文虽然特殊,如果面目不清,锈成一团,那收藏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掌握以上5个要素,对古钱币收藏就不会太盲从,比如某些古钱虽年代久远,但由于其铸量极大,出土的数量也很多,其价格就明显比一些后期钱币低,如西汉从武帝至平帝共铸五铢钱约有280亿枚,使用达300多年之久,其普通品目前定价仅1至3元;而比汉代晚1000多年的明朝钱币定价普遍高于汉五铢,如明代“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定价均在20元以上。北宋钱数量非常庞大,但不同比值、不同文字的钱币有时价格悬殊。如宋代“皇宋通宝”,一般铜钱价格仅1元左右,而折二篆书铜钱如今的市价却在2万元左右。

  由于目前高档古钱币市场价很高,我们今天在古玩市场上所见的许多珍稀古钱大多为伪品,集币爱好者购买时要多加小心。

  【相关链接】

  古钱币仿币的辨别方法

  在古董收藏中有收藏古瓷器、古玩物、古字画的,而收藏一本万金的还要数古钱币,所谓古人一文钱如今富百家,说明收藏古钱币的收藏价值日趋万金。假币、仿币也随之出世,防不胜防。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在的古钱币为“贝”,但如今几乎没有留存至今的。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货币为秦始皇的刀币。刀币如今的收藏价值已达到上百万元。现今市面上最多的古钱币为清朝的各个年间铜钱,随着古钱币收藏爱好者越来越多,市面上的仿币也越来越多。收藏古钱币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以防上当。

  在古钱币收藏中辨别真伪钱币时我们要看的第一点就是材质。唐朝以后,我国古代的钱币多以铜为主。在铸造过程中,治铜时加入的成分不同而呈现出来的铜币颜色就会不同。铜币里的成色不同又分为不同等级,在我国古代青铜铸造过程中,加入金一起铸造出来,颜色呈现青色,故而称为青铜,这也是我国古代等级最高的铜。

  金属铜在空气中会以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充分接触,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而产生铜锈,所以我们在辨别古钱币真伪时要看的第二点就是铜锈。古钱币流传下来的都是历史都比较悠久表面上的铜锈都已经呈现为暗铜色,而年成更为古老的呈现为黝黑色。这些铜锈都是时光流逝留下的痕迹,很难去掉。因此,在辨别真伪时将古钱币上的铜锈时应用力擦拭,如果能擦掉就一定是伪币。

  在钱币中,现今具有收藏价值的都为金属,而金属在岁月的流逝中都会留下时间的痕迹,时间为铜币留下的最为深刻的痕迹就是金属钙化。随着时光匆匆流逝,钙化情况就会越严重,铜在钙化之后就会失去铜原有的铿锵有力的声音。越是古老的铜币用金属敲击之后发出的声音就越沉闷,没有金属声。在收藏古钱币时只需用金属敲击钱币,如果发出的声音铿锵有力,那就一定不是古钱币而是新仿币。

  除了以上几种辨别方法,还可以看钱币大小、重量、品相,以及篆文等,希望古钱币收藏爱好者都能收藏到心仪的藏品。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