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前辈王本林:抗美援朝时曾捐“鲁迅号”飞机
王本林在表演太平歌词
1957年天津市第一届曲艺杂技会演相声演员合影,前排为王双福,后排右三为王本林
红星相声社捐赠“鲁迅号”飞机其中一张收据
王本林(右)在朝鲜抗美援朝前线演出
在天津这个曲艺之乡,名家辈出和曲种繁盛赋予了城市特殊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而与曲艺有关的故人和往事,则记录着一段城市的历史。1957年,天津市第一届曲艺杂技会演举行,当时天津曲艺界的名家张寿臣、马三立、韩德全、刘文友、侯月秋、小彩舞(骆玉笙)等都参加了会演。会后,全体相声演员合影,留下了天津相声界珍贵的一瞬间。在这张照片上,在张寿臣、马三立等大腕前面,席地而坐的是当时参加会演的年龄最小的一位演员——只有12岁的王双福。
半个多世纪后,当年的小演员如今已是古稀之年,那个在曲艺杂技会演上获特等奖,并受到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等前辈悉心指导的小男孩,后来在相声、快板、太平歌词、竹板书、山东快书上都有颇深的艺术造诣。1974年,在红桥区曲艺团工作的王双福参军,先后在总后政治部文工团、国防科委文工团、武警总部文工团任演员、曲艺指导、艺术顾问等职,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词的代表性传承人。近日,记者在北京王双福先生的家里拜会了这位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
虽然大半生在外地工作和演出,但对王双福而言,天津永远是他牵挂并时刻想回去的家,因为天津不只对他个人的曲艺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的父亲——相声前辈王本林曾在天津的曲艺界留下过浓重的一笔,这件关于王本林先生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就是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组织义演,并捐献了一架“鲁迅号”飞机。
为支援抗美援朝,作为红星相声社社长的王本林积极筹办募捐义演,并用演出收入捐献了“鲁迅号”飞机。1953年,王本林到朝鲜前线给志愿军演出,获得了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欢迎
在那张曲艺会演的相声演员大合影中,后排戴眼镜的人就是王本林,王双福称父亲为“老头儿”。“老头儿”是河北省沧州人,出身贫苦,10岁时来天津谋生。那时,他走街串巷卖药糖,而卖药糖必须吆喝才能有生意。王本林的吆喝声清澈洪亮,响遍了那时天津的大街小巷,也吸引了行内人的关注。13岁那年,王本林拜连秀泉为师学相声,兼演太平歌词,23岁入班,与白云鹏、林红玉等名家同台演出,并迅速蹿红。
在相声门里出生的王双福,自幼跟随父亲学艺,也跟随父亲到各地演出。1950年王本林带着王双福和一些同行到达西安,在那里组建了红星相声社,王本林是该社的社长。那年冬天,抗美援朝开始,和全国人民一样,王本林开始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
在王双福家里,他找出了带着历史浮尘的旧照片和资料,里面记载的是当年在抗美援朝时期父亲演出的照片、捐款收据、相声台本和唱词等。王双福小心翼翼地打开它们,像在呵护着父亲保留下来的时光与温度。
在这些旧资料里,记者看到一份西北文联致红星相声社的信函,其中有一份“西北文艺界捐献‘鲁迅号’飞机捐款统计表”,其中记载,红星相声社共捐款4次,捐款总额为521400元。1951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通告,号召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全国人民纷纷响应号召,积极融入到“捐飞机”的运动中。王双福说,作为从旧社会走来的艺人,新中国的成立让王本林终于体会到一个曲艺艺人也能受到尊重,并拥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再加上王本林生性纯良,他在新中国产生了对社会的爱,用不一样的心情开始了创作和演出。在支援抗美援朝的行动中,在西安的王本林特别积极。他筹办募捐义演,用演出收入捐献了“鲁迅号”飞机。
1953年,王本林带着淳朴的爱国之心,参加“西北五省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给志愿军演出。王双福回忆,当时王本林只带了相声社的两个人去,没有事先告诉家里,家里人根本不知道他要去朝鲜。
在朝鲜,王本林的表演获得了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欢迎。为了让节目内容更加贴近战士,王本林创作了很多新段子,一个小本子上记满了王本林在朝鲜演出的脚本和台词:“众同胞,听我言,有一件大事来宣传。美帝发动侵略战,首先下手在朝鲜……要把和平来破坏。来破坏,绝不行,中朝人民不答应;别看他的武器精,难敌中朝众英雄……”王本林用通俗的表演和真挚的情感感染了前方的战士,鼓舞了他们的斗志。他收到了很多战士写给他的信和留言,大家都称他的节目是文艺武器,王本林也获得了“爱国艺人”的称号。
1958年,王本林改唱太平歌词,是当时我国表演太平歌词的主要演员之一,数十年的演唱,对太平歌词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抢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4年,王本林回到天津。王本林擅长把当地的民俗和民情揉进他创作或表演的传统节目中,让人感到很亲切。天津人爱相声也懂相声,故而对王本林十分赞赏。在天津,王本林得到了前辈名家张寿臣和马三立的肯定,张寿臣收王本林为义子,马三立向他传艺。随后,王本林和王双福参加了天津市第一届曲艺杂技会演,对于那次演出,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但王双福的记忆却随着老照片的日渐褪色而更加清晰。12岁的他与当年天津市曲艺界所有的大腕一起同台演出,他表演的节目是快板《十八愁绕口令》,获得了会演的特等奖,王双福还记得奖品是一床毛巾被。最让他难忘的是演出结束后,当时的市领导上台接见全体演员,看到王双福,市领导摸着他的头说:“这样的小朋友要多招收几个。”那以后,天津的小百花剧团等文艺团体才开始招收小演员。
1958年,王本林带着王双福参加了红桥区曲艺团,王本林改唱太平歌词,是当时我国表演太平歌词的主要演员之一,“太平歌词是门说唱艺术,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时节所唱的歌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王双福介绍太平歌词时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太平歌词在天津曾红火过一段时间,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逐渐衰落,似乎很少有人专门演唱。王本林数十年演唱,对太平歌词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抢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老观众还记得,王本林每次表演时,总是在讲过开场白后,把扇子在左臂一夹,右手持御子板唱起来,真是字正腔圆、轻松自然。在当时太平歌词不甚兴旺的时期,王本林坚持演出,使当时的相声专场丰富多彩,也能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天津的相声名家金文声先生对王本林的太平歌词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王本林先生的太平歌词独成一派,别具风格。他的唱腔如行云流水,节奏抑扬顿挫,非常鲜明。他会的太平歌词有几十段,其中《秦琼观阵》《层层见喜》等都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名段。”金文声还回忆,王本林不仅在曲艺方面“能耐大”,人品也极佳。据金文声讲,当时王本林的房子比较宽敞,在天津的艺人很多都是家在外地,包括金文声在内的很多人就到王本林家去借住,“他不仅管我们这些人住,还管我们饭吃。那年头能做到这一点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1983年,王本林去世。如今,王双福接过父亲的衣钵,传承着太平歌词,他在天津年过九旬的老母亲白玉珍,几十年来也一直为王本林父子整理歌词。“太阳出来照五洲,晴空万里好旅游。祖国山河多壮丽,历史悠久古迹留……”这些通俗易懂、字正腔圆的唱词,从王本林当时在舞台上表演时起,已在天津观众的心中飘扬了几十年。
本报记者 苏莉鹏 图片由王双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