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建省故事:清末已有人提出 民国时建为行省(图)
民国时期西宁的公共广场
民国时期西宁的一所中学
马麒曾住过的居所
青海省第一任省政府主席孙连仲
本版编辑 赵秋玲
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在建省准备过程中,马麒、黎丹等历史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年建省的最大意义却在于向南配合影响西藏局势,向西可前进新疆……
本期《青海视野》在查阅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采访了我省相关社科专家及民俗学专家,汇集成青海建省前后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以飨读者。
早在清末就有人提出
青海建省
民国时期青海建省是我国行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和地方行政制度变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但是实现青海地区的建省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清末首次提出青海建省的议案,到1929年正式建省,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跨度里,都在为实现建省而铺垫基础。青海建省之议,最早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提出的。这年四月戊子(6月8日),岑春煊在《统筹西北全局、酌拟变通办法以兴本利而固边卫》奏折中,首议青海建省。
青海地区由于所处民族地区,蒙、藏、回、土、汉在历史上就在这一地区长期居住,但是由于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差异,使得青海地区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单位,自清雍正后,还形成了三权并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民国期间,但同时青海东部地区的县治自清以来也在不断发展,为最终实现行政区划的统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的一系列
建省谋略
辛亥革命后,青海地方建制仍承清制,由西宁道、西宁府、青海办事大臣三权并立,各布政令。1912年9月,中央政府命甘肃实力派人物马麒就任西宁镇总兵一职,马麒即开始延揽人才,因黎丹与马麒此前已相识。当时黎丹认为马麒为人豪爽,胸阔志远,以开拓青海、稳定西藏为己任,知人善任;马麒赏识黎丹才识过人,熟悉边事,处事稳重老练,擅长诗词书法,就聘他为幕宾。从此马麒每遇军政大事,必求教于黎丹,黎丹也为之倾心出谋划策,致力于青海地方边政事业,与青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3年2月,北洋政府裁撤西宁府,改循化、巴燕戎格、丹噶尔、贵德等4厅为县。西宁道下属西宁、大通、碾伯、湟源(原称丹喝尔)、巴燕戎、贵德、循化7县。此时黎丹深谋远虑,给马麒制定了“定海拓边”的一系列策略,得到马麒的赞同。1913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马麒委派其弟马麟到青海蒙、藏地区拜会、结交、联络各盟长及千户、百户等民族上层人物,同时鼓动由清代西宁知府改任民国青海办事大臣的廉兴做主持人,在青海湖畔察汉城举办“祭海会盟”活动。这次祭海活动,名义上是一次由官方出面主办的祭祀青海湖神活动,实际上是将蒙、藏王公头人会聚在一起,宣传辛亥革命,实行五族共和,拥戴中央推导新政的活动。在举办这次“祭海会盟”活动后,由黎丹主持向北洋政府发去电报:宣布中央德意,使之祭海王公,咸晓然于民国共和之宗旨。并表示“以率属而景从”。事后,袁世凯传电嘉奖了马麒这一举措,并正式委任马麒为“蒙番宣慰使”一职。
联名上书北洋政府再次要求
青海建省
1916年,马麒执掌了青海军政权力,雄心勃勃,其幕僚黎丹、周希武、朱绣等提出建议,将甘边宁海镇守使辖区仿照热河、察哈尔之例,划为青海特别行政区,以利进一步开发与建设。由甘督张广建转请北洋政府,但未获批准。
1921年1月,马麒在青的根基进一步牢固,政治较为稳定,于是马麒与西宁道尹黎丹等联名上书北洋政府,要求青海建省或划为特别行政区。为此,马麒曾于1922年详拟经营青海意见,他认为青海蒙古二十九旗均赐封有郡王、亲王、贝子、贝勒、公等爵位,以镇守使名义辖制,已属不当。而这一地区又人烟稀少,幅员广阔,非专设县治无以安定人心,应在蒙藏居地适中之10多处开设县治(后来陆续变为现实),同时设置青海都统或护军使。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无暇顾及青海。加之陆洪涛唯恐马麒脱离了甘肃的隶属关系更难制服,从中阻挠,北洋政府一直未做出决定。同年,丁耀奎再次给马麒上《马阁臣将军青海建省政见书》,于是马麒和黎丹联名上书北洋政府,再次要求青海建省,由于军阀混战,建省之事如坠烟海。
智囊团队励精图治建省条件
趋于成熟
民国初期,青海地区与中原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相比,出现了短暂的安谧时期。于是马麒励精图治,首先网络人才,谦恭礼士,形成智囊团队,为振兴青海出谋划策,接着兴利除弊,并通过向牧区移民和举办垦务,陆续在牧区设置行政管理单位,推行统一政令,开始致力于对青海农牧区的统一管辖、治理。设置西宁、大通、碾伯、巴戎、循化、湟源、贵德等七县及玉树、都兰等二理事,使青海成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域的条件日趋成熟。
随着政治上的稳定,在经济领域马麒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他试办了玛沁雪山金矿;设立了青海督运局,改用招商承包运行,统一管理盐课税收;开设青海粮茶局,统筹粮茶;实行皮毛公卖,成立西宁百货局;建立税卡,加强对商业税的征收;为了维持军队供给,恢复了左宗棠当年创立的营买粮制度;为了笼络蒙藏各部,实行土番汉支差义务平均,废止乌拉摊派制度,改建台站,购置大车,转运粮草;禁止印行省票,以防金融混乱;禁种鸦片,推行垦务。上述措施对当时稳定和发展青海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马麒等人的经营下,民国八年到十五年青海地区社会经济、治安形势开始好转,比起清末以来那种乞丐遍地,群盗满山的局面大有改观。马氏在政治上巩固、经济上发展,军事上加强,宁海军由原来的3700余人发展到6800余人。马麒名义上属甘肃督军统辖,然而事事皆派私人代表参加北洋政府各种会议,成为西北举足轻重者之一。当时马麒与绥远都统马福祥、宁夏镇守使马鸿宾、甘州镇守使马麟和凉州镇守使马廷勋合称“西北五马”,同受国内各政治势力刮目相看,一举一动,不同凡响。
将青海、宁夏从甘肃析出
分别建为行省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冯玉祥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冯玉祥为了巩固在西北的地盘,安置将领,扩大局面,增强实力,遂以“青海关系国防至为重要”,宁夏、青海距甘肃省城过远,交通不便,不易发展为由,拟将甘肃所辖宁夏、青海分别建为行省。经由当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长薛笃弼正式提出议案,于1928年9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定,9月17日发布命令,将宁夏、青海从甘肃析出分别建为行省。
青海省委员暂定为5人,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4厅,依照省政府组织办理。9月21日民国政府任命孙连仲、林竞、郭立志、马麒、黎丹5人为省政府委员,孙连仲为省政府主席。10月1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9次会议又通过决议,规定甘肃省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碾伯、巴戎、循化、湟源、贵德7县及青海办事长官所辖蒙古二十九旗、玉树二十五族、环海八族、果洛等地为青海省所属,以西宁为省会。
1929年1月,甘肃、青海、宁夏3省联合呈报国民政府,自1月1日起,由原甘肃省划归青海、宁夏两省的各县行政,一律由新成立的两省负责处理。
小教场礼炮声中孙连仲就任
青海首任主席
1929年1月18日,孙连仲派田镇南为代表与青海地方迎接人员一起先程到达西宁。1月24日,孙连仲率政府委员在兰州发表宏大叙事,措辞慷慨、意蕴深长的《青海省政府宣言》,宣言说:“我青海的同胞,多数还是游牧的生活,讲实业没有工厂,讲交通没有好路,讲教育识字的不够二百分之一,讲生活又没有吃穿,和牛马一样的十有八七,非有负责的机关促民众的觉悟,急起直追,以图救济……”
发展的措施主要有八条:(1)组织廉洁政府;(2)注重发展森林,实行屯恳林垦;(3)改良畜牧;(4)普及义务教育;(5)创兴水利;(6)修筑公路和铁路;(7)注重开发矿产;(8)实施训政。此外还有信教自由、救济失业等。
1月26日孙连仲身肩重任,发表通电宣布就任青海省主席。2月8日,率国民军及部分政府人员进驻西宁,9日,在西宁小教场召开军民联欢大会,放礼炮108响,欢声雷动,声势震撼。20日,孙连仲扬眉吐气正式宣誓就任主席,由马鸿宾代表冯玉祥监誓。
孙连仲的首届政府班子与原任命的人选又有出入,实际出任秘书长的是袁其祓,任民政厅长的是王玉堂,任财政厅长的是邓德堂,任建设厅长的是马麟(时在兰州,由姚钧暂理),任教育厅长的是张爱松。省政府的机构还有民众联合处、公报局、交通处、蒙藏接待处、军粮局、垦务总局、省会公安局、军事裁判处、粮茶总局、印花烟酒督察税务处(后改为税务处)、榷运局、高等法院等。在5月份制定并发布的《青海省政府暂行组织法》中,规定省政府将在“中国国民党指导监督下受国民政府之命令管理全省政务。”
从此青海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