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彭州暗藏"桃花源":樵夫入石穴见"小成都"
樵夫入石穴惊见“小成都”1500年前,彭州暗藏“桃花源”
天府早报记者颜雪
目前正值春季万花盛开之际,人面桃花相映红。关于世外桃源的记载最为出名的无疑是魏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昨日,记者从成都地方志获悉,在成都彭州也有类似的记载。一个人在彭州深山遇到一头鹿,跟着走进一个世外桃源。在成都地方志收藏的北宋 《太平御览》中这样记载:“有樵人逐麚(jia),所趋险绝,进入石穴,行数十步,豁然平博,问是何所,人答云:‘小成都’,后更往求之,不知所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遂迷,不复得路”。
——摘自《桃花源记》
宋元嘉九年,有樵人逐麚,所趋险绝,进入石穴,行数十步,豁然平博,问是何所,人答云:‘小成都’,后更往求之,不知所在。”
——摘自《太平御览》
相隔500年
彭州版与陶渊明版如出一辙
相较于流传千古的陶渊明版《桃花源记》,成都彭州也有类似的记载,时间比陶渊明版晚了起码500年。虽相隔500年,故事大意却差不多:一个人在彭州深山遇到一头鹿,跟着走进一个世外桃源。
在《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遂迷,不复得路”。在成都地方志收藏的北宋《太平御览》一六六卷州郡部一二“彭州”条中记载,“《周地图记》曰:宋(注:此处的‘宋’,是为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时的‘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有樵人逐麚(jia),所趋险绝,进入石穴,行数十步,豁然平博,问是何所,人答云:‘小成都’,后更往求之,不知所在。”
“此条史料的记述方式,与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如出一辙。”成都市地方志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记载这番奇闻的《太平御览》是宋代最为著名的官刻大型典籍之一,宋代的成都雕版、印刷工艺成熟,有“宋时蜀刻甲天下”之誉。由于蜀刻本非常重视校勘,在雕印《太平御览》时,依据善本校正了38000余字的谬误,因此文献价值极高,也是宋代蜀刻本的代表作。
在《太平御览》中,还有其它关于成都的记载。《太平御览》135卷引《纪年》曰:“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其中提到的岷山就是成都。
“小成都”
很可能就在彭州白鹿镇境内
文中提到的桃花源“小成都”到底在哪?成都地方志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根据我对彭州有关地域方位的分析及地貌特征的观察,我认为这个‘小成都’很可能就在彭州的白鹿镇境内。”工作人员透露,“因‘麚’为鹿科动物的一种,斑点为白色,远古时常出没于此地,其地之得名也与此有关。”
这在其他史籍中也有记载。如《华阳国志》载: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伐蜀,蜀王败绩,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逄乡(今彭州海窝子),死于白鹿山(应在彭州白鹿镇境内),开明氏遂亡。“另外根据我的研究,白鹿镇一域历史上还是氐羌系古蜀人迁徙线上(从甘肃南部迁往成都平原)一个重要的落脚点,或许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相关工作人员甚至建议:“以白鹿镇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景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等为记述重点,编纂一部《白鹿镇志》,或许大有裨益于后世。”
陆游力赞
著《天彭牡丹谱》赞其蜀地之首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令人心神向往,而彭州曾以牡丹闻名。唐代,彭州便开始种植牡丹。据清代《彭县志》记载:“县西三十二里的丹景山,因盛产牡丹而得名,此山东岳庙系汉代金华宫遗址,唐代重修时,始于此种牡丹,题其峰‘丹台第一’。上有牡丹坪,种花最盛。”宋陆游也著有《天彭牡丹谱》,“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其谱中所列牡丹共计67品。
每年清明时节,是天彭牡丹花会之期,在历史上素享盛名,深得文人墨客青睐,“自太守而下,往往到花盛处,张饮帘幕,车马歌吹相属。”工作人员透露,南宋淳熙年间,驻守成都的将帅甚至不惜高价购买彭州牡丹,用快马送至成都;是日晚,在西楼设宴赏花。元代,彭州人称“小洛阳”。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天彭牡丹自此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