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观察乡村的思维该改改了
一些人在感叹当下乡村凋落的时候,都会虚构一个桃花源般的过去。仿佛现在人情淡薄,功利世俗,以前则邻里和睦,相亲相爱。
过年期间,一篇“博士返乡笔记”突然走红,并带动了博士下乡写作潮流,一篇又一篇博士下乡笔记相继出笼。同样出身农村,我自然乐见农村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但慕名读完“博士返乡笔记”,失望多于收获。
“博士返乡笔记”读完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之前也写过类似的东西。《回家过年,回家比钱》是我当时一篇文章的标题,我还写过一首名为《故乡何处》的诗,其中一句是“静谧的村庄,一变而为比钱斗阔的名利场”。再看博士的感慨:“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两种感慨何其相似。
岂止是我,这些年很多人都发表过数不清的“乡愁”文章。每逢佳节伤故乡已成惯例,写来写去不过是两个主题:
一,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青壮年外出,村庄空心,陋习繁重,结不起婚。
二,知识阶层很无力。没上大学的小伙伴都发达了,我还没车没房,谁来跟我比比学问啊?
博士笔记虽然洋洋洒洒几千字,但终究没有脱离这两个主题。文章是新的,但感慨、气质都很旧。“乡愁”文章写了十几年,一丁点变化都没有,难道农村真是一潭死水?我相信停滞不前的不是全国各地的农村,而是观察者的眼光。过去这十几年是中国城市化最剧烈的阶段,不管是通过数据,还是留心观察家乡的细节,都会发现事情在起变化。但知识分子的乡愁却恒定不变,永远是那种伤感,永远是那种无力。也许他们是先从学院和书本里批发了那套观察农村的思维模式,然后趁着过节回乡找点素材套了上去。
一些人在感叹当下乡村凋落的时候,都会虚构一个桃花源般的过去。仿佛现在人情淡薄,功利世俗,以前则邻里和睦,相亲相爱。比如博士笔记说现在农村人都在打工,父母生病儿女都不在身边,因此得出结论“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我却记得小时候,村里常有兄弟因赡养父母打得不可开交,乃至老死不相往来。而自从打工兴起之后,这种事很少听说过。写小说可以随便抒情,但真要关心农村就得承认,过去的农村,穷就是穷,谈不上完美。
“乡愁”文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总爱以小见大,俗称在故乡读懂中国。都说中国在这庄、中国在那庄,其实东部西部、南方北方,差异何其大。中西部山区的农村与江浙发达地区的农村,岂可同日而语?但只是过年回自己村待几天,听亲戚邻居唠几句嗑,就敢给“中国农村”看病,胆大的还敢下病危通知。
有人会说,博士过年回乡搬运点农村问题进城,总比城乡彻底隔膜要好。但我们应该期待更好的“博士返乡报告”,或者说,更好的“博士返乡报告”里,更该有详细的调研和论证。
□西坡(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