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绣郎"将苏绣和素描卡通结合 进行私人订制
■本报记者 赵征南 驻苏记者 吴跃龙
早上7时,镇湖的天刚蒙蒙亮,27岁的张雪和过去三年一样,准时从被窝里爬起来,洗漱完毕后开始吃早饭。他很少吃油腻的东西,生怕手上一星半点的油渍弄脏了苏绣作品。8时,他认真地洗了一次手,擦干净,端端正正地坐在木质绷架旁,一坐就是一上午,一句话也不说。只见他拿起绣针,丝线在穿引下渐渐浓密丰满,渐渐形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头像。与一般的厂房只有窗户透光不同,为了改善工作条件,张雪找人将自家工作室的一面墙壁凿空,装上玻璃增加自然光源,提升采光效果。
作为国家级非遗苏绣的主要发源地和生产地,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现有绣娘8000余名,却只有不到10名绣郎。不过,张雪和身边的绣娘所绣的题材并不相同,前辈们选择的要么是国画,要么是油画,而张雪选择的却是素描。就在前不久,他的“苏绣经素描、漫画处理后的创业产品”被评为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
母亲本想生个女儿传承技艺
在镇湖,家家户户只要有女子必会拿起绣针,很多女孩子就在母亲的绣架边长大。1988年,张雪出生于一个刺绣世家,从小接受母亲、外婆、妈妈、阿姨、姑妈、舅妈的熏陶。张雪的母亲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薛金娣,其作品早已获得中外交口称赞,当时,她多么希望自己生的是一个乖巧的女儿,将自己的毕生技艺传承下去。可偏偏生下一个儿子,遗憾油然而生。
小时候,张雪并不像其他同龄的男孩子那样贪玩,他很懂事,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就帮妈妈分线,一条彩色细线被分成16份、32份、64份,再把这些比头发丝还细的丝线穿上针。“家里穷,刺绣几乎是唯一的收入来源,我必须帮妈妈分忧。”张雪说。
1997年,利用母亲外出的机会,好奇的小张雪第一次拿起了绣针,依样“画”起树枝。小小个头的他,用小小手紧握着绣针,带着丝线穿过紧绷的绸布,随即迅速地几乎从老地方冒出,丝丝缕缕间倒是有了几分树枝的走势。母亲回来一眼就发现绣品被动过,正欲生气,不过当她得知是儿子在捣鬼时,却很开心,因为丝路和走势都不错,或许儿子真的有刺绣天赋。
“艺辛艺毅”方能使质疑消散
“刺绣一般都被认为是女儿活,一个男生干这行,总会被人说有‘毛病’,甚至家人起初对我的决定也很不理解。”白净的脸庞、天生泛黄的软发、爱戴黑框眼镜的张雪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个柔弱书生。慢慢交谈之后才会发现,在这柔弱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大心脏。他的微信名字叫“艺辛艺毅”,即艺术靠辛苦和毅力才能成功。
高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张雪考上了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大四下学期,张雪放弃了英国利兹大学管理学的录取通知,很快又辞去了待遇丰厚的期货工作,回到了母亲的工作室,当起了绣郎。这一决定一度让薛金娣十分不解:“男人就该出去干一番大事业,干嘛非要回家当绣郎?”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张雪决心已下,他想当一辈子的好绣郎。
2012年,一项刺绣比赛在镇湖举行。初有所成的张雪想去报名,此举却遭到舅舅的强烈反对。“舅舅当时跟我妈说,一个男孩子,才学了一年多,应该低调点,在一堆绣娘里比赛不是去丢人么?人家会说你儿子心理有问题。”可张雪坚持认为,男生相比女生在刺绣上并无劣势,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自己一定可以争口气,改变大家对绣郎的偏见。最终,他的作品获得了鼓励奖。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雪的技艺越来越出色,薛金娣的精英同行们也不时对她说:“你儿子干得不错。”
借素描让苏绣再入寻常百姓家
一天,张雪收到宿舍哥们的结婚请帖,他决定亲手为新人绣一幅作品当做特殊的礼物。可时间只有一个月,传统的满绣方式根本完不成,怎么办?当时正在学习素描的他灵光一闪,大胆尝试用简单的线条勾一幅“素描刺绣”。他根据精挑细选出的一张新人结婚照画了素描,以此为底稿刺绣,这件礼物轰动了婚礼现场。“夫妻俩一直把它挂在卧室的床头,跟我说亲戚朋友看到无人不夸,我很开心。”这个意外的成功让张雪在2013年成立了一个个体工商户,借助素描将自己的产品推进私人订制婚庆市场,完成创业梦想。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并不喜欢传统题材,他们更喜欢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结合的产品。”张雪算了一笔账,苏州的婚庆消费每年有100多亿元,按每年6万对新人计算,如果50对新人有一对购买素描刺绣,这就是个数百万元的市场。为了吸引年轻人,他还受脸萌软件的启发,将漫画卡通加入作品中。
第一年,张雪的销售业绩不好,他没有气馁,认为这是因为宣传力度以及人们的接受程度未到。去年,一家上海婚庆公司找到了他,答应给张雪推荐优质客户,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市场有望越做越好。“大的层面上说,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从消费群体分析,素描绣跟传统手工绣相比,线条、针法较简单,制作周期较短,价格有明显优势,可以让从日用品变为工艺品的高贵苏绣,再次飞回寻常百姓家。而跟机器绣相比,品质上又有质的提高,一定会有消费群体。还有一点,苏绣题材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纠纷,自己创作素描却不会遇到这个难题。”现在的张雪,正准备攻读苏大艺术系的在职研究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底蕴和综合涵养,他说:“没文化的绣郎不是好绣郎。目前苏绣面临人才断档,我有责任学习更多知识,找出苏绣未来更多元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