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社会各界送别国学大师汤一介 释永信等人到场(图)

2014年09月16日 07:51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汤一介生前同事、学生及各界友人在灵堂里与先生告别。昨日,北大哲学系教授、国学大师汤一介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汤一介生前同事、学生以及各界友人在灵堂前排队等待告别。

  ▼汤一介夫人乐黛云在现场面带微笑,感谢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

  一位男士手捧汤一介生平介绍等待参加告别仪式。

  时间:9月15日

  地点:八宝山东礼堂

  场景:各界人士送别国学大师汤一介

  “未名湖畔,鸟飞何疾,我虽迟慢,誓将永随。”汤一介和乐黛云,两名北大知名学者,如相伴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但在昨日,“小黛”和上千名社会各界人士,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送别著名哲学家汤一介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汤一介的学生、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说,汤老骨灰将短暂寄存在八宝山殡仪馆,而后将在京安葬。

  “春蚕吐丝尽,玉锦流芳长”

  昨日8时20分,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北大校长王恩哥、清华副校长谢维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等各界人士不断赶来参加汤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治丧期间,已有700多各界人士发来唁电、信函、挽联,1800余人前来吊唁。

  东礼堂大门口,一个长幅挽联“阐旧邦出入佛道修儒典品三教乐地奈何哲人已去,辅新命会通中西立人极明四海同心信哉德业长存”概括了汤一介的一生。88岁的他,研究领域遍及早期道教、佛学、儒学、中西文化关系等,是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界开风气之先的代表性人物。

  书法家欧阳中石手书“哲人其萎”,愿“一介学长”千古。92岁的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杨辛用“春蚕吐丝尽,玉锦流芳长”寄托哀思,此前他曾给汤一介的办公室送上写有“旧邦新命”的墨宝。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学界同仁、先生亲友、学生等敬献了花圈,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教育部、北京大学、北京市教委等单位也敬献了花圈。

  妻子:“我虽迟慢誓将永随”

  汤一介妻子、著名比较文学学者乐黛云教授的花篮和挽联,被摆在先生遗像的下方。

  乐黛云以“你的小黛”向相伴60年的丈夫做最后的书面告别。她写道:“未名湖畔,鸟飞何疾,我虽迟慢,誓将永随”。

  这对学者夫妻几年前曾出版过一本随笔集,书名就是《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两人感情一直要好,经常携手漫步在家门口不远处的未名湖畔。

  前来告别的队伍足有数十米长。进入大厅后,他们五人一组,面向汤一介遗体鞠三躬。乐黛云则身着黑色套装,坐在轮椅上,和其他家属依次在左侧答谢大家。厅内的配乐不是哀乐,而是先生生前钟爱的《安魂曲》。

  昨日,乐黛云总以微笑示人。眼见有人湿了眼眶,她反倒安慰起送别者,希望他们能坚强面对,还有别的大事要做。

  一幅未来得及送出的画

  在北大毕业生张云昌请人创作的画中,汤、乐二人的伉俪情深又展现在人们眼前。

  “总觉得还有时间把画给先生,但最终没有送成。”张云昌说,一年前,就请朋友照着二老几年前的一张照片作画,希望能画出先生谦谦君子的风格。张云昌计划把油画原作送给乐黛云作为纪念。

  来自西藏的索朗震泽,将写有纪念汤一介先生七律诗的宣纸赠给乐黛云。他的父亲是北大1965届毕业生,“听说汤老去世的消息,情绪激动就住院了”。9月11日,带着父亲的嘱托和自己的敬意,他从拉萨飞到北京,在昨日追悼会上,身披藏袍的他还献上了一条哈达。(记者许路阳)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