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失传剧《嫦娥奔月》重返舞台 有百年历史
8月27日,沈阳师范大学星河剧场掌声雷鸣,梅兰芳经典剧目《嫦娥奔月》在这里上演,演员们精彩的演绎,得到专家与观众的好评。演出结束后,本报记者采访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幼子梅葆玖和梅派艺术第三代传人、该剧主演肖迪。
据肖迪介绍,京剧《嫦娥奔月》已有近百年历史,是梅兰芳先生1915年创作的第一部古装歌舞剧,对奠定梅派京剧艺术风格具有重要作用。本剧取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民间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梅兰芳将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与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巧妙结合,实现了古典文学内容与京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梅葆玖表示,在《嫦娥奔月》中梅兰芳的扮相及身段极具特色,并首次在京剧曲调中移植了南梆子,开创了京剧旦角历史上新的里程碑。
《嫦娥奔月》自梅兰芳演出之后,成为绝响,在京剧舞台上已失传近百年。一直以来,梅葆玖都希望能恢复梅兰芳失传的古装歌舞剧《嫦娥奔月》。肖迪是梅葆玖入室弟子,有幸得到师傅梅葆玖的授权,沈阳师范大学梅兰芳艺术研究所组织国内专家经过两年的挖掘、修改、创作,新剧本于今年4月最终定稿。
谈及为什么把《嫦娥奔月》重返京剧舞台的机会交给沈阳师范大学,梅葆玖说,他相信他的弟子肖迪、相信沈阳师范大学梅兰芳艺术研究所会排演好《嫦娥奔月》经典剧目。
那么,新剧本与1915年梅兰芳版的《嫦娥奔月》有什么不一样?肖迪说:“此次《嫦娥奔月》重返京剧舞台,得到梅葆玖的大力支持。他提供了当年梅兰芳演出的剧本、图片资料和录音片段,参考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还原了梅兰芳先生演出《嫦娥奔月》时的一些剧情细节,保留了当年梅大师演出的两段精彩唱段。在此基础上,又结合100年来中国京剧艺术发展情况和当代京剧观众的欣赏心理,对原剧本进行了修改、完善和再创作。但尽量保持梅兰芳先生当年演出的风貌。 ”
《嫦娥奔月》由沈阳师范大学梅兰芳艺术研究所和辽宁实验京剧团排演。主演肖迪与30多名参演人员放弃周末和假期休息,每天加班加点研究剧本、揣摩体会舞台人物心理、切磋舞台表现形式,全身心投入到舞台创作和艺术表演中。经过3个月的紧张排练,终于呈现出今天的《嫦娥奔月》。舞台上,肖迪扮演的嫦娥,扮相俊美、基功扎实、表演细腻,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2012年沈阳师范大学梅兰芳艺术研究所成立,梅葆玖出任名誉所长,肖迪担任研究所所长。 《嫦娥奔月》重返京剧舞台是梅兰芳艺术研究所成立后的一个研究成果。梅葆玖说,该研究所的成立对挖掘、整理、传承梅派艺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专家认为,《嫦娥奔月》重返京剧舞台,对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学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巩固了梅兰芳艺术研究所和辽宁实验京剧团在全国京剧艺术界的优势地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9月7日至8日,《嫦娥奔月》将在中国国家大剧院连续上演两场。届时,梅葆玖将去现场观看。□本报记者/杨 竞
梅版《嫦娥奔月》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