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爱丁堡艺术节:大牌剧目云集 知名艺术家齐聚
8月间,这个苏格兰高地上有“北方雅典”之称的城市,街头充满了沉浸在艺术狂欢中的人群,肤色各异,来自不同国家,共同的特点是都在奔赴剧场的路上。
一年一度的爱丁堡艺术节,已经成为我这几年来每年的必修课。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的重磅剧目,加上爱丁堡边缘艺术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的3000多部作品,根本不能用“随意挑选”来简单形容,不识水性的新人,完全是要被艺术的汪洋大海淹没的感觉。
但面对这么多的可选择对象,即使是拼了命地看,一天也不过六七个剧目而已。还必须精确计算各剧目的衔接时间与步行路程,稍晚到一点,就有可能被拒之门外。虽然艺术节期间很多剧场是由其他空间临时改建而成的,但在剧场管理方面,却是绝对专业的,有些戏,说不能进了就是不能进,不管来者多大牌。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中,基本都是各种大咖级剧目,剧团和艺术家知名度高,舞台布景大,演员众多。像今年我看过的几部,英国国家剧院和苏格兰国家剧院联合制作的《詹姆士王》三部曲(James I、II、III)和新西兰舞蹈剧场作品《我是》(I Am),光从剧场舞台硬件来看,国内能实现的剧场都不多。
《詹姆士王》的舞台设计非常有特色,在舞台上搭建的观众席,同时也是演员们多维度的表演空间,可谓一景二用、节约到家了。三部戏演员基本是同一批人,同一个导演,同一个编剧,却生生把三部曲导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一方面显示了英国国家级剧院扎实的艺术功力,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他们在创作上节制和不铺张浪费的特点,整个舞台上没有任何一件多余的装置或布景,所有的东西都可移动,并一物多用。
即便是“国际艺术节单元”这么大规模的演出,票价还是非常亲民。像《詹姆士王》三部曲,每一场演出的最高票价才35镑(合人民币350元),最低票价15镑,如果三部戏都买,还会有额外20%的折扣。相比国内那些大阵仗的演出而言,这个价格绝对是超值!边缘艺术节的剧目就更便宜了,大部分票价都在人民币50-150元,所以在爱丁堡最重要的事就是拼命看戏,看得越多,“赚”得越多。
与国际艺术节单元的重磅相比,边缘艺术节的剧目则形式多样、风格新颖、各出奇招。即有像Traverse剧院这种以经典写作、扎实剧本和传统表演风格为基础的作品,也有Summer Hall里各种电音与多媒体相结合、乐队与现场表演相结合、真人秀、露天展示、环境戏剧、装置戏剧作品,这些作品无论从形态还是创意,都远远超出了我们传统观念中对“剧场”的定义。
我个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一部戏是来自美国的《物件课》(The Object Lesson),观众进场时,如同进到一个堆满杂物的阁楼或是储藏室里,没有固定的座位,观众需要自己去旁边的犄角旮旯里拖出折叠椅、沙发、纸箱,或是一切能坐的东西,自己找地儿坐下来。然后演员从某个角落出来,在人群里穿梭,在周围的废纸箱里一一把相关道具和家具、物件“刨”出来,布置成需要的样子。
另外一个被我打了五星的作品是苏格兰巴罗莱德舞团的舞蹈剧场作品《虎生》(Tiger),这部作品布景非常巧妙,是在由四面观众合围而成的一个“牢笼”当中上演,而这个“牢笼”在这个演出过程中会不断被打破,演员会冲到观众席中与大家亲密互动,把一个如何解放天性的故事演绎得活色生香。
每次看到这种超越常规形态的优秀作品,就特别有冲动要带回国内。虽然明知后面肯定是漫长的艰辛道路要走,但想想观众将会收获的欢乐,也就值了。
□水晶(爱丁堡前沿剧展策展人)
《詹姆士王》以15世纪刚刚建立的苏格兰王国为背景,讲述三位国王自我的成长历史以及这个新生国家的成长史,挑选了众多新生代演员,来完成这部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人精神层面展现相结合的作品。
这部几乎没有语言的舞蹈剧场作品《虎生》,有两个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是专门演给少年儿童看的,演出结束后还特别安排了观众的互动环节,小朋友们可以进到舞台上,和演员一起玩耍,把满地的乒乓球和松果扔向上方悬挂的小桶内,场面非常欢乐。
事实上,《物件课》的主题是与堆积的废物非常相关的,在演员与自身录音的互动中、与观众的互动中,以及一些设计极其精妙的装置中,我们观看到主角在生命不同阶段中的人证与“物证”被一一翻检出来,又被无可奈何地扔在一旁。时间就像后浪推前浪一样洗刷着他的生命,岸边满是搁浅的人生碎片,观众是这些人生碎片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