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步蟾曾被抹黑为甲午海战投降派 电影中形象怯懦
▲刘琪接受记者采访 摄/法制晚报甲午遗证报道组 刘汨
知道自己是刘步蟾第五代孙女后,刘琪特意重看了一遍电影《甲午风云》。屏幕上,那个消瘦的军官唯唯诺诺,甚至临战擅改阵形。
与幼时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受不同,此时的刘琪虽然依然无法忘却那些“负面影响”,但她坚定地认为是英国人戴来尔抹黑了自己高祖的形象。
只是,在刘步蟾已经成功摘下“投降派”帽子的今天,刘琪这辈的子孙更愿意做的,还是在低调中谨记祖先的事迹。
刘氏子孙
刘琪祖籍福州,但从她爷爷刘炳芬那一代起就住在上海。刘炳芬在国民党军中任海军舰长,刘琪的奶奶是林则徐的后代。林与刘步蟾是同乡,都是福建侯官人。
刘琪的丈夫顾群力认为岳父一家是刘步蟾次子刘镜瀛这一支。父亲殉国后,刘镜瀛获清政府恩赐,供职于上海“江海北关”,而刘永荣也是从小在上海长大。
刘步蟾还有个宝贝女儿,叫静瑜,不过非他亲生,而是捡回来的。
困扰
历史有问题 破格入团遇难题
刘琪今年51岁,是刘步蟾的第五代孙女,她这一支曾迁移至上海,最终定居北京。
在她的印象中,父亲刘永荣聪明有才,但性格却有些内向,“用我们那时候的话说,就是参加活动不积极,也没入党。”但那时的刘琪并未深究其中的原因。
初看电影《甲午风云》时,刘琪也还不知道她和刘步蟾之间的血脉关系,只是和周围的观者一样,对影片中那个从一开始就懦弱避战甚至擅改阵形的“刘总兵”非常厌恶,“根本就是个卖国贼的形象啊。”
刘琪知晓其中的关系,还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因表现不错,她本有机会破格提前入团,但老师却直言:“你家的历史有问题。”
正因如此,刘琪才从父亲口中得知,那个“刘总兵”就是自己的祖先,一个“投降派”。帽子扣定,刘永荣未做过多解释,只是坚决地说:“这些都是颠倒黑白。”
寻因
电影中投降派 来自英人著书
也许是为了突出正邪对比,影片甚至将原本是圆脸的刘步蟾刻画成长着一副令人生厌的消瘦面庞。
事实上,早在《甲午风云》上映的时候,刘步蟾长子的一支就曾震怒,上书有关部门,甚至找到长影厂,要求停止这种“丑化祖先”的行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反对的声音收效甚微。著名历史学者戚其章就曾撰文回忆,他在上世纪60年代写了关于《甲午风云》得失的评论文章,寄往报社希望发表,却被退了回来。对方给出的回复是:写得有理有据,但不适宜发表。
在刘琪的记忆中,父亲并未因此放弃。刘永荣将清廷嘉奖刘步蟾的证据造册收集起来,仔细保存,等待世人眼光翻转的那天。
真正的改变来自于1978年4月13日,辽宁学者孙克复和关捷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应该正确评价刘步蟾》。
刘琪的看法与他们一样:刘步蟾的反面形象是英国人戴来尔的诬陷造成的。这个“定远”舰副管带回国后写了一部名为《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的书,将刘步蟾描述为擅改阵形、贪生怕死的形象。此书后被国内翻译并引用,刘步蟾“投降派”的帽子便被扣上了。
辟谣
学者如今认为
刘步蟾未怯战
孙克复等学者发现,戴来尔服务于北洋海军期间,曾因谋求官位等原因,和生性耿直的刘步蟾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他们认为,也正是因此,戴来尔才在此之后抹黑刘步蟾。
孙克复等人还引用丁汝昌、汉纳根战后向李鸿章报告的第一手资料,后者均证明,临战前舰队阵形是由丁汝昌决定的, 并非刘步蟾擅自改动。刘步蟾指挥“定远”舰一直居于“一字阵”,最先与敌人交锋。
原来在《甲午风云》的描述中,与日舰交战时将“雁行阵”改为“一字阵”是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学者们如今认为,北洋海军舰船整体速度不如日本联合舰队,而且内部差距很大,如果是“雁行阵”,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在为刘步蟾正名的文章发表时,刘永荣年事已高,但他仍激动地将报样寄给了国外的亲友。只可惜,老人曾拥有过的一块刘步蟾的怀表已经丢失,更多的遗物由刘永荣在上海的堂弟捐献给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
《1999年威海年鉴》清楚地记录着,1999年9月17日是甲午黄海大战暨邓世昌等爱国将士殉国105周年,北洋海军将领刘步蟾第四代孙刘永荣向甲午战争博物馆捐赠了收藏多年的曾祖遗物。
余波
曾担忧被牵连 手下后代瞒身份
有个叫周维屏的天津人曾在刘步蟾身边供职,他的孙女周良屏对《法制晚报》记者说,威海卫战败后爷爷抓住一块甲板求生,后被人救起。奶奶转述丈夫的话评价刘步蟾:“连洋人都特别害怕刘管带(刘步蟾),刘管带很厉害。”
电影《甲午风云》上映并把刘步蟾描述为“卖国贼”后,周家人不再提祖先的北洋海军经历,更不要说是与刘步蟾同舰,因为害怕在上世纪60年代挨整。“我入党接受组织审查时,党支部书记曾找我谈话,让我把家里的事情交代清楚。”周良屏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刘步蟾获得彻底平反后,家人才不再保守该秘密。
上世纪90年代赴威海参观时,她偶然得知同事刘琪竟然是刘步蟾第五代后人。一个多世纪前祖先同舰,现在后人做同事。
骄傲
以刘步蟾为荣 后人低调忆先烈
在翻案之后,刘永荣也与众多研究学者建立了联系,并专门去信感谢他们为给刘步蟾正名所做的工作。
刘琪的丈夫顾群力记得,初次见到岳父刘永荣时,老人说起了刘步蟾的故事,并特意拿出那份《光明日报》给他看。
搜集的家族资料让顾群力更多地了解了刘步蟾,尤其是1908~1909年刘步蟾三儿子刘镇藩给清政府写的生平:自幼孤贫,对母亲特别孝顺,20岁的时候思维缜密,有较强的洞察力。
同治十六年,刘步蟾考入船政学堂,学习英文、数学测量、天文地域、驾驶船艺等课程,学习期间刻苦勤勉、节衣缩食,多次考试都名列第一。毕业时,刘步蟾以“一等一名”的成绩上“建威”舰练习,在南北洋面历经风浪,后来在闽广驾驶学生会考中得名“刘冠军”。因成绩优异,沈葆桢给其五品顶戴,第二年为候补管驾。
多年后,顾群力有机会到访甲午战争博物馆,自报家门后,他被获准拍照,“那时,确实觉得骄傲,脸上有了光彩。”
刘琪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曾数次来到刘公岛。但习惯了多年的低调,她并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份,只是在岛上静静地看着。
文并摄/甲午遗证报道组 刘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