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解析明朝总漕体制 甘肃临夏推“王竑文化”

2014年06月06日 14: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专家解析明朝总漕体制甘肃临夏推“王竑文化”
    6月6日,中国临夏王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甘肃临夏州举行,当地力推王竑文化以“借古明今”,国内著名明史专家齐聚临夏整理研究王竑文化,并深度解析了明朝总漕体制。图为位于临夏的王竑墓地。 南如卓玛 摄
    出生于甘肃临夏的明朝兵部尚书王竑的600年诞辰纪念日来临之际,当地民众和专家学者祭祀、参观王竑墓园。 南如卓玛 摄

  中新网兰州6月6日电 (南如卓玛 魏建军)6日,中国临夏王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甘肃临夏州举行。中共临夏州委书记周强表示,今年六月是出生于临夏的明朝兵部尚书王竑600周年诞辰,该州特邀业界著名专家学者整理、研究“王竑文化”,传承王竑为民务实清廉、以天下民生为己任等思想以“借古明今”。研讨会上,国内明史专家详细解析了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总漕体制。

  王竑是明朝大臣,生于河州(今甘肃临夏),正统四年考取进士。在明朝“土木之变”之后,率众臣在朝堂击毙王振党羽锦衣指挥马顺而名震天下,后任漕运总督约7年,救灾和疏通河运时立下汗马功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6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称,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漕运成了“南北大动脉”,王竑任漕运总督期间,对于漕运体制的改革、治理河道、运道恢复、安抚百姓、监督官员都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高寿仙在研讨会上表示,明代漕运属于军事系统,而甘肃临夏籍官员王竑开创了明朝文官总漕体制。他说,明代时期,每年从江南向京城运输大批粮食,起初以海运为主。永乐十二年,运河漕运制度正式确立,均是武职督运。

  “漕运包含征税、运输、上仓等多个环节,涉及事物十分繁杂。”高寿仙介绍,出生于甘肃临夏的明朝文官王竑被任命为首任漕运总督,自此形成了文臣总漕制度。这是明代漕运体制的一次重大改变。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吴士勇也提出此类观点。据他论证,明史上“土木之变”后,王竑在任漕运总督期间,实行“将军民船编号,相兼而行”的改革,同时,设法减轻运军负担,监督和纠治漕运中的弊端,负责管理河道工程,大力推举奖励廉洁能干官员。

  “王竑是第一个文官做总督,改变了明代以前以武将主持漕运的传统”。吴士勇表示,王竑任漕运总督之时,面临黄河洪灾泛滥,民不聊生的困局,“据资料研究发现,为救百姓,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500多万人。”

  商传认为,对于王竑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度研究中国明史上漕运制度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他说,甘肃临夏整理、提炼王竑精神,传颂其“让出五尺又何妨”的谦和精神,正是弥补当下社会缺失的精神文明,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