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中国报纸副刊曾格调不高 充斥低级趣味
在“五四”之前,我国的报纸副刊一般多是休闲杂志,内容格调不高,充斥着低级趣味的黄色内容。“五四”之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在当时众多的副刊中,有4份影响深远,史称“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
北京《晨报副镌》北京《晨报》副刊,原为《晨报》第7版,后于1921年10月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镌》。
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从1919年起《晨报》进行改革,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栏目,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的园地。李大钊撰稿数十篇。1921年,该副刊改为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镌》,孙伏园主编,刊登了不少白话文作品。《晨报副镌》曾转载过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故乡》,发表了《一件小事》《阿Q正传》、《不周山》(又题《(补天》)等50余篇作品。冰心发表小说初作《谁之罪》《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等,叶圣陶的《伊和他》《阿凤》《一课》,以及徐玉诺、陈大悲等诸多创作作品都在《晨报副镌》上出现。《晨报副镌》还一向重视译载近代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
自《晨报副镌》出现后,上海的《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相继革新。是《晨报副镌》开了中国现代报纸副刊民主性改革的先河。在右翼或中间派报纸上办好进步副刊,成为中国现代报刊史、文学史上特有的现象。
北京《京报副刊》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于1918年10月5日在北京创办《京报》,1924年12月5日,《京报副刊》创刊,由孙伏园担任主编。1926年4月,邵飘萍被杀害,《京报》被迫停刊,《京报副刊》也随之结束。
《京报副刊》是综合性刊物,哲学、历史、经济、伦理、宗教、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均有所兼顾,但偏重于文学,所发表的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杂文以及文艺评论、文学翻译等作品,约占一半以上。该刊有意办成一个“自由发表文字的机关”,所以撰稿者很广泛,有鲁迅、孙伏园、周作人、高长虹等,其中一部分是当时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狂飙社等文学团体的成员。
《京报副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曾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展开论战,影响广泛。
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于1918年创刊,自创刊至1928年4月4日改为《学灯教育界消息》止,先后任《学灯》编辑的有张东荪、匡僧、俞颂华、郭虞裳、宗白华、李石岑、郑振铎、柯一岑、朱隐青、潘光旦、钱沧硕等人。
《学灯》创刊初期是以评论学校教育和青年修养为主的刊物,其宗旨是“促进教育,灌输文化”“屏门户之见”“为社会学子立说之地”。《学灯》载外国文学作品,发表新文学作品,开设“社会问题”“妇女问题”“劳动问题”等专栏。
《学灯》是“五四”时期新文艺创作的重要阵地之一,郭沫若、沈雁冰、叶圣陶、周作人、成仿吾、田汉、胡适、鲁迅、郑振铎、俞平伯、徐志摩、冰心、郁达夫等人都在上面发表过文章。
《学灯》曾在1929年停刊,又于1932年复刊,并改名为《星期学灯》,于1934年易名《时事新报学灯》,至1935年停刊。1937年,《星期学灯》复刊,1937年停刊。1938年,《星期学灯》转到重庆复刊。1946年,在上海继续出版的《时事新报》又复刊了《学灯》,一直到1947年2月24日,这份历史弥久的副刊终刊。
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于1919年由邵力子主编,后单独发行。《觉悟》的宗旨是:宣传新文化运动,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批判无政府主义和伪社会主义等反动思潮的斗争。
《觉悟》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潮,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1920年,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之后,成员邵力子、陈望道等继续主持《觉悟》的编辑工作,使得这个副刊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一个阵地。1925年12月,《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掌控,《觉悟》也失去了其进步性。1931年年底,《觉悟》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