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70万俄军对抗百万大军
参与翻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的回忆
1979年初,我奉命从青岛来济南,参与翻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并一干就是好几年。这段经历,使我接触了世界军事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战例。后来在理解世界热点地区的军事事件时,往往下意识地从军事视角去认识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因为人类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战争史。
这部百科全书是世界第一部军事百科全书,约l000万字,前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和前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苏军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先后担任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席,撰写条目的专家、学者和著名军事人物多达4000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将这部百科全书由俄语译成汉语,是根据邓小平签署的1979年中央军委一号文件进行的,由军事科学院主持编译,全军28个大单位参与翻译。我们十几位从基层部队抽调上来的同志,由一位上世纪50年代从事俄语翻译工作的德高望重老专家挂帅,组成济南军区司令部翻译室,承担古代战例部分的翻译任务。我们所翻译的古代战例在时间上前后跨越两千多年,从公元前8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克里米亚战争也称克里木战争,是俄国与土、英、法和撒丁王国组成的同盟国争夺近东统治权的战争。19世纪中叶前夕,欧洲各国,首先是英法两国加紧东扩,以争夺新的市场和殖民地。而俄国正致力于维护它在黑海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力图巩固它在巴尔干和外高加索的地位。1853年6月21日尼古拉一世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土耳其苏丹要求俄国归还这两个公国,并于当年的10月4日对俄国宣战。战争初期,局势对俄国有利,经过4次战斗,土军败局已定,这促使英法两国很快参战。1853年12月23日,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俄国被迫以70万的总兵力与拥有100万大军的同盟国联军进行战争。到1855年,战事在所有战区展开,但克里米亚仍然是主战区。这次战争中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最为著名,历时349天,同盟国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共进行了6次炮击和强攻,夺取了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体系中的锁钥阵地马拉霍夫岗。俄军统帅部随后决定放弃这座城市,撤到塞瓦斯托波尔港湾北岸,将舰船全部沉没。此后,双方在维也纳进行了谈判,俄国政府被迫作出让步。1856年3月18日签署的巴黎和约,俄国不得不接受苛刻的条件: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准俄国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设防等等。
克里米亚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这场战争俄军损失52万2千人,土英法联军损失51万7千人。列宁说:“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沙皇俄国的失败,使其君主专制制度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加速了农奴制的衰败。克里米亚战争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英法军队用的是来复枪,舰队是汽船;而俄军用的是老式的滑膛枪,舰队是帆船,装备明显落后于英法军队。根据这场战争的经验,各国战后都很快摈弃滑膛式武器而采用线膛式武器,摈弃木制帆力舰队而建立装甲蒸汽舰队,陆军战术和海军战术、筑城学和军队工程保障等方面都有创新。克里米亚战争使得各国军队重新修正军事学术中的许多原则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克里米亚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被称为“黑海的门户”。谁占领了克里米亚,谁就控制了黑海。从17世纪起,为控制克里米亚,沙皇俄国同土耳其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战争。直到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沙俄才终于打败土耳其帝国,将克里米亚并入自己的版图。在苏联时期,它在这里建立了庞大的黑海舰队和许多战略设施。到俄罗斯时代,俄海军仍然在这里保留了前苏联的基地和机场。一旦失去克里米亚,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只能走向消亡。前苏联解体后,西方并没有善待俄罗斯,而是加紧东扩,不断挤压它的战略空间。这一次在乌克兰危机中,西方世界与普京频频过招,结果是克里米亚迅速溶入了俄罗斯,获胜的一方不再是西方世界了。□王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