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国民党教父"陈果夫墓址:逝于台北 后魂归家乡(2)

2014年03月22日 14:5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3

  湖州偶遇陈果夫墓

  物换星移,人事全非。一个甲子过去了,陈果夫墓仍在原址吗?

  问题的解答,源于笔者的一次游览经历。那天午后,我在湖籍友人沈文泉、许羽诸兄的陪同下,驱车沿104国道,来到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城区南大门的道场乡,进谒位于碧浪湖畔、岘山南坡的陈英士(其美)墓(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块河荡港汊密布、绿水青山相间的“风水宝地”,自古享有“山清水秀、鱼米蚕乡,文物之邦”的美誉,淳厚文风与阡陌纵横珠联璧合的地方,安息着近万名已逝先人。

  尽管笔者已多次去过英士墓,却在这次偶然中获悉了陈果夫的墓近在咫尺。欣喜之余甚为惊奇,为何一位民国元老的墓就这样静静地居于丛林一隅呢?它又是什么时候移至这里的?

  曹操诗曰:“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陈果夫对于中国文化也是推崇万分。他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故乡》的诗:“我希望我的故乡,山河无恙;我希望我的故乡,人文发扬;我希望我的故乡,腥膻洗尽,从此无人敢侵略;我希望我的故乡,爱我如慈母,不让我漂泊他乡,我爱我的故乡,我永远不愿离开,我的故乡。”诗行中,诗韵里,寄托着他的浓浓思乡之情。

  秀丽的观音山和浩瀚的太湖虽然都是中华民族的锦绣山河,然而,一湾浅浅的海峡却将观音山隔为天山一隅、水天一方。如今的吴兴已是陈果夫诗中所描述的“山河无恙,人文发扬,腥膻洗尽,从此无人敢侵略”,难道陈果夫仍要抛骨异乡,含恨长眠?

  4

  1981年,陈立夫外甥“首探”大陆

  1979年1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1978年12月26日第5次会议通过的《告台湾同胞书》。文中多处对台湾同胞使用“亲爱的”这个字眼,并宣告,“中国政府已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通篇文章,一改过去“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强硬口气,为“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做出宝贵的贡献”等平缓口气。

  也是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

  与兄长陈果夫不同,随着对大陆了解的加深,陈立夫的思想也在变,他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坚决反对“台独”的态度。在接受大陆学者陈秀惠访问时说:“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从小时候起就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要说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谁代表中国的正统之争。如果台湾有人宣布世界上有两个中国,我想事情一定会变得相当严重,不但我们的文化生命会立刻紧张起来,整个民族生命也会立刻紧张起来,一定会国无宁日。”陈立夫曾经说过:“蒋介石先生一生反共,但也没有提出台湾要独立,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台湾应该始终在中国的版图上。”

  1981年5月,陈立夫的外甥喻念祖(喻公鲁、陈敬夫之子,建筑设计工程师,当时已经加入美国籍),首先来大陆“探路”。他先后到达广州、上海、南京、武汉、重庆、郑州等城市,又专程抵达湖州,遍访旧亲故友,并且将湖州城的街道、民居、故宅、亲友和市井民众的生活情景拍摄了几十卷彩色胶卷。

  那时候,彩照在大陆还属稀罕物,即使在上海也很难洗印这些胶卷。在湖州时,喻念祖受到地方官员的热情款待,他的行动也只有亲戚陪同,吃住在亲戚家,并不像海外宣传的那样受到“监视”。

  返回美国时,喻念祖绕道经过台湾,告诉二舅陈立夫已经到过他所有想去的地方,访问了所有想见和能见到的人,并把照片拿给他和其他亲人观看。喻念祖的回乡之旅,深深地拨动了陈立夫的思乡之弦。

  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年10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在首都各界隆重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建议蒋经国先生和台湾党政军及各界人士亲自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并表示,愿意谈和不想谈都行。胡耀邦还说,蒋家在老家奉化的茔墓已经修葺,庐山美庐也保持完好如初,其他在台国民党高级官员的老家和亲属也都妥善安置。

  5

  120万元巨资重建陈英士墓

  1984年,陈立夫的大儿子陈泽安应南京农学院的邀请,来到大陆讲学,还顺道到湖州老家访问(陈立夫有三子一女,长子陈泽安台湾大学农学系毕业,由于陈果夫没有子嗣,陈泽安被过继给陈果夫,陈泽安后赴美国求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知名植物病理学家)。只是当时的环境和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他的那次行动是低调的,家乡很多人也不太清楚。随后,陈泽安又曾经3次到过湖州。据知情人称,陈泽安曾亲自向当地政府提出陈果夫迁葬事宜,当地政府根据其请求向上提请,最后,中共中央统战部和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同意该项请求。

  1984年,中共中央拨出专款,按原来的国葬规格和原来1934年的面貌重建了在“文革”期间被炸毁的陈英士墓。工程共历时8个月,花费120余万元巨资(其中国家拨款90万元,其余30万元来自地方财政及捐款收入支付)。

  墓由牌坊、神道和用花岗石砌成的方形墓组成,占地约3000平方米。牌坊为四柱三间,正中有孙中山先生手书“成仁取义”,左侧国民党元老林森手书“浩气长存”,右侧蒋介石手书“精神不死”。枋柱上系蔡元培题楹联。墓道长百米,墓前有孙中山题“陈公英士之墓”碑。整个墓地庄严雄伟,松柏青翠,较过去更为端庄肃穆,成为湖州南郊风景区一大景点。

  重建即将完成时,又邀请陈立夫以及其他陈氏家人来参加竣工典礼和扫墓。由于种种原因,陈立夫无法前往,于是,他托子侄辈带去口信表示,这应该是陈家人筹办的事情,现在政府给办了,他表示十分感谢。从此以后,陈氏家人或者海内外的亲戚接踵而至,到英士墓去祭扫瞻仰。而去信向陈立夫问好或者索取他的墨宝之家乡人,陈立夫不论是否相识,是否过去有过政治恩怨,都亲笔复信,题字幅等相赠。

  而在“思乡寻根”潮的强大推动下,晚年的蒋经国,在生命最后两年里,忍受着病魔的锥心之痛,开始与时间赛跑。

  处理完“江南命案”后,1986年3月,蒋经国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组”研究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在他去世前几个月的1987年7月15日,公开宣布解除世界上实施时间最长的戒严令,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并允许民众赴大陆探亲。

  6

  陈果夫女儿女婿将父母归葬家乡

  1992年9月5日上午11时5分,为打开海峡两岸新闻界双向交流的大门,由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18名来自大陆各大媒体的记者组成的首批大陆赴台访问团,登上了由香港启德机场飞往台北的班机。

  9月9日下午,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包括《团结报》卜林龙在内的大陆5家媒体的记者,一同乘车来到台北郊外风光秀丽的阳明山下陈立夫的住宅。

  记者们下车后,兴冲冲地进入客厅,宽敞的客厅充满着高雅之气,孔夫子的画像、三凤开屏的壁雕,几尊古董器皿,一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条幅对联,还有置于高几之上的兰花,把客厅点缀得幽雅别致,充满了书香气息。

  3时30分,陈立夫准时步入客厅,这天他穿一身黑灰色西装,配着碎花领带,白皙而清瘦的面庞上浮现出自然的笑容,虽已年过九旬,但背不弯腰不弓,步态稳健,气质不减当年,从他的步履和神态看出,他是一个精神旺盛且会保养身体的人。

  有记者问:“陈先生离开大陆40余年了,又曾在美国定居多年,请问您想不想回大陆看看?”

  陈立夫听到这,非常感慨地说:“很可惜我和邓小平先生没见过面,若为了国家统一,只要两岸人民需要我,我就会去大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安乐。在世界上,有些强霸不愿意看到中国的统一,说明他们不愿意让中国强大,而越是这样,我们越应该尽快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1997年至1999年,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已在台湾客逝的陈其业(陈果夫父亲)、陈其美夫人姚文英及其儿子陈惠夫,和陈其采(陈果夫三叔)夫妇、陈果夫夫妇、沈百先(陈果夫的大舅子加亲家)夫妇、沈积夫(沈百先之父)等亲人火化后的骨灰,先后归葬在道场乡的灵安公墓,成为湖州的陈氏墓园。乡情故土,叶落归根。每年都有“泽”字辈及其后人回来扫墓,还有一些晚辈也在湖州购买住房,作为他们省亲居留之所。

  1999年10月,为完成父母亲的遗愿,陈果夫的女儿陈泽宝和丈夫沈华祝,在台湾桃园机场与刚在圆山大饭店度过百岁寿庆、专程前来送行的陈立夫挥别后,将父母留台的骨灰,专程送湖州安葬。

  说来也巧,自9月中旬以来,浙北地区有半个多月未下雨,到陈泽宝、沈华祝飞抵上海那天,却下起雨来。车过吴江市,平望地界就是南浔古镇,再借道104国道,就能依稀看到托人建起的面积达20余平方米的新坟5座。

  50余年魂牵故土,心绕太湖,这一次,陈泽宝、沈华祝亲手将父亲陈果夫和母亲朱明的骨灰安放入土,随即齐声高呼:“父母双亲,我们回家了!”至此,这位曾经大半生把自己绑上蒋介石的战车,且以蒋的“极忠实信徒”自诩、显赫一时的“国民党教父”,终于魂归故里。

  冬去春来,时间的沧桑洗不褪深厚的乡情,在离别大陆后带着遗憾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陈果夫,虽然没能看到祖国的最后统一,却把最后的心愿留给了海峡两岸所有的中国人。  □周 军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