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阿伦·雷乃:绝不墨守成规
老年阿伦·雷乃
中年阿伦·雷乃(左一)在工作中。
《广岛之恋》剧照
法国当地时间3月1日,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阿伦·雷乃在巴黎去世。仿佛是一个预言,在此前刚刚结束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91岁的阿伦·雷乃凭借新片《纵情一曲》获得银熊奖,那嘹亮的歌唱还在余音绕梁,一代大师却突然驾鹤西去,这“纵情一曲”,果然成了百年电影史上又一阕从此不再的绝唱。
好在,阿伦·雷乃不同时期的杰作都在,通过银幕或影碟,回顾和重温大师经典,让我们“在青草更青处”寻觅大师永远不会远去的身影。
1
从“心”出发, 到“心”结束
在阿伦·雷乃成长的年代,正是法国现代派文学的肇始与兴盛期,从他当时所痴迷的阅读——普鲁斯特、赫胥黎、曼丝菲尔德,不难看出,经典文学对他持久的影响,在他此后的人生和创作中,经典文学的精神已成为某种自觉的意识,铭心刻骨的融入,乃至化作他自身的血脉。在阿伦·雷乃喜爱的作家中,因《追忆逝水年华》而享誉文坛的普鲁斯特无疑是重中之重,就像人们所喜欢的作家往往与自己有些相似一样,阿伦·雷乃与普鲁斯特也是极为相像——两人都因幼年哮喘而休学,都是备受宠爱的小帅哥,都是身边不乏“如花的少女”。点明这点很有必要,因为相近的家庭环境——封闭在家的潜心阅读;相近的早期体验——因病被迫辍学;以及周遭约略相似的生活氛围,让两人的脾气秉性和精神气质十分相通。
普鲁斯特丰沛的文学想象,敏感细腻、从容不迫的叙述风格,乃至极为自我、喋喋不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姿态和求新渴望,潜移默化中形成了阿伦·雷乃的个人气质和电影风格。
与普鲁斯特最大的不同是,阿伦·雷乃非常早地接触连环画作品,这些纸上的“蒙太奇”,开启了他最早的电影剧本想象,而丰厚的家庭条件让他很早起步拍摄电影。晚年的阿伦·雷乃曾说,漫画是他第一个认识到电影技巧的媒介。他的电影起步之早让同行们羡慕不已。事实上,早在14岁时他就迷恋并制作了一部8mm短片,进入巴黎电影学院深造后,多年参与电影制作,从事副导演的历练,使他33岁时就以纪录短片《夜与雾》惊艳影坛。有趣的是,这部时长与他的年龄相同的纪录片,改变了纪录片的传统模式——不是单纯的纪实,而是让纪录成为一种心灵的呈现和延续。
这种记录心灵的创作倾向,让他的作品从欧洲走向了美洲,1948年执导拍摄的纪录片《梵高》为他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以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而在此后的剧情片创作中,刻画和关注心灵,成为他一以贯之的方向,其所有的成功与反响都与此相关。
2
诠释了人的复杂性
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阿伦·雷乃的创作主题,可以说,他所有的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描绘和诠释了人的复杂性——人心的复杂,人情的难测,人生的无常。
说到阿伦·雷乃影响最深远的作品,《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安巴》是绕不过去的代表,也是影史上公认的“作家电影”开山之作,在其影响下,形成了蔓延影坛数十年至今影响不衰的新浪潮之“左岸电影”。
1959年的5月,阿伦·雷乃携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犹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世界影坛。人们欢呼雀跃,迎接这部“空前伟大的作品”、“古典主义的末日”,有人甚至断言“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正如所有的惊世之作都会带来两极的反应,该片也让一些批评家暴怒和愤恨,认为这是“一部异常令人厌烦的、浮夸的、最遭人恨的文学电影。”
影片情节简单,而人物关系却复杂深刻。讲述的是在战后的1957年,一个法国女演员来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邂逅了当地的日本建筑工程师,两人在短暂时间内忘记各有家室的身份,忘我相恋。本来只是简单的异国恋情故事,但因两人各自身份所承载的历史印痕,让影片超越了爱情主题,而具有了更厚重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片中的人物和地域,成为颇具象征性的符号——广岛的特殊性,二战的复杂背景,让两人在激情相拥时有着别样的感受,战争的残酷画面,战时法国小城她与德国军人的不被承认的爱情,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拍摄中和结束后,被纠缠的女演员被纠结的工程师,情感与欲望,心灵的爱与痛,成为大时代的背景下个人与家国社会的最复杂交集。
电影《去年在马里安巴》,是阿伦·雷乃带给世界影坛的又一次地震。这部改编自法国新小说巨匠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作品,被誉为新小说和新浪潮的完美结合。影片讲述了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匪夷所思又撼人心魄的故事——一个美丽少妇来到一处疗养胜地,遇见一个陌生男子,男子自称去年在马里安巴与她约定今年一道私奔。女人告诉对方,她从没去过马里安巴,也根本不相识他。但在男子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坚持与游说下,少妇从开始的坚拒,到有些生疑,再到最后的相信,经过一连串的反复对话,少妇终于确认了彼此的关系,最后与陌生男子私奔出走。显然,故事的核心情节是否可信已不重要,影片以极具形式感的影像风格,扑朔迷离的神秘人物和情节,构建了一个人人心中所有,影坛却从未见过的人心迷宫。
经过半个世纪争议后,今天回看《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安巴》,其现代意义的开拓,对纷杂人心的精微刻画,复杂多义的主题,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手法,仍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撼。可以说两部影片和此后阿伦·雷乃执导的众多作品一起,从多重意义上,开启和建造一座令人仰慕的现代电影大厦。
3
大师绝不墨守成规
纵观人类艺术史,所有的大师都是探险家。具体到电影创作,大师绝不墨守成规,他们不愿在创作中拾人牙慧,而总是要想方设法开拓创作疆域,寻求崭新的表达。从这个角度来审视阿伦·雷乃的作品,可以看到——创新和探险是其一贯的主旋律。
从早期的纪录短片《夜与雾》,到震惊影坛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安巴》,再到晚期的剧情片《吸烟/不吸烟》、《野草》,内容与形式的融会创新,构成了典型的阿伦·雷乃式风格。
在国际影坛的大师中,有的像诗人,有的像小说家,有的像戏剧家,有的像哲学家,阿伦·雷乃似乎是介于其间,他少有诗人的浪漫,也很少聚焦一见钟情的爱情,而是融合了小说家的客观,心理学家的冷静,哲学家的深思,某种意义上说,他的风格就像他的电影一样是一个后现代的综合体。
他的所有作品都在探讨人心人性人情的复杂性,探讨命运的叵测多变。为此不惜打破人们寻常的欣赏习惯,颠覆传统的艺术手法。
《夜与雾》一反传统纪录片的表达,不追求细节的呈现重组,而是以强调观众的主动想象和回忆,让记忆与遗忘的母题贯穿始终;《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安巴》都颠覆了线性叙事,并将人物心理的复杂感受构成影片中心场域;为了体现人物心理的多重繁复,甚至在《我的美国舅舅》等影片中将心脏的生理特征作为中心意象呈现在大银幕上,以繁琐的旁白展示编导对人心的理解和阐释。
在《吸烟/不吸烟》中,阿伦·雷乃更是将人生的多意与多变表现得淋漓尽致。该片实际上是各自有140分钟长的两部电影,背景都是英国约克郡某小镇学校的人物,校长和他妻子,园丁和他女友等等,场景简单而重复,人物也大同小异,以男女两个演员变换饰演几对夫妻或情侣,通过琐碎的家庭生活,表现了不同婚姻下彼此不同的关系状态。两部影片的开场都是校长妻子走到户外花园,发现桌上有一包烟,抽烟和不抽烟,让后面的情节诞生出诸多不同——人物和故事情节相隔分5天、5星期和5年,传递出某对夫妻的生活轨迹。每个单元完成后,即出现字幕“或者”,又重新以不同的情绪或对话将此前演绎过的再进行新的演绎,如是再三,反复有12次之多,实际就是无限。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充满选择,充满可能,千变万化,无休无止。
创新探险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人们完全可能不喜欢这样的表达,甚至嫌其沉闷枯燥。然而,不能不承认,这样的影片巨大的原创性,它们为影坛带来革命性的崭新气象。单只从《吸烟/不吸烟》中,我们就能看到对后来很多已成经典影片的影响,比如波兰的《机遇之歌》、意大利的《罗拉快跑》、美国的《滑动门》等等。
大师犹如探险家,锐意进取,不重蹈覆辙,他们给后人开辟道路。王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