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化创作不能以商业为先
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副总裁、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会长臧彦彬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的音乐还是能和北京并驾齐驱的,比如依托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梁祝》,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上海中唱、上海音像和上海声像的三足鼎立,很多广东歌手,比如高林生,人才引进到上海,本土也出了李玲玉、沈晓岑、毛阿敏等很多歌手。当时央视还没有那么强,上海的传播力也不弱,文化公司比较多,有环境和基础,这块土地上就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和艺术人才。但是进入新世纪,由于央视继续扩大,地方电视台如湖南、江苏等卫视的雄起,对上海形成巨大挑战。”
在互联网上也一样,“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视频音频网站,上海在全国排前30位的没有,一些网站只是到上海建分公司。流行音乐的发展,传播力起了决定性因素。”臧彦彬说,“上海流行音乐不如交响乐获得的扶植和关注度高。北京流行音乐的部门很多,细分行业也很多。北京投资建造流行音乐产业基地,广东也有。上海在音乐上层次高,但接地气不够。音乐人丁薇是上海女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她在北京家里做了录音棚和制作室。我问她你是上海女孩怎么离开了,她说很喜欢上海,有特殊文化,比如爵士肯定上海最好,但整个音乐环境氛围不够,能给她的机会也不多。我们上海以前主要做场所、做发行,我们没有做核心——原创和创作,很多歌手消失的原因是认为创作环境没有了,一谈就是商业的,创作不谈。上海是商业发达,但对文化创作,不能以大工业和商业为先,创作时人是发自心灵的,这个是需要时间和环境的。我们有些急功近利,导致我们缺优秀作品。没有好的作品,好的人才自然留不住。”
歌手李泉也说道,“中国乐坛做编曲、录音的工作人员有半数都是从上海出去的,上海有上海音乐学院这种专业院校,上海已经成为中国音乐的中流砥柱。”可是,上海这片曾经的流行音乐“繁华地”现在陷入“看人家娶媳妇”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