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指挥家阿巴多辞世 曾被称“世上最美的左手”

2014年01月21日 08: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导读:因为阿巴多具有很多名指挥不具备的优美指挥动作,因此他被称为拥有“世上最美的左手”。

  克劳迪奥·阿巴多是谁

  克劳迪奥·阿巴多,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他1933年6月26日生于米兰一个音乐世家,家庭3代都涉足艺术。他8岁学音乐;16岁那年,指挥大师伯恩斯坦在米兰就认为阿巴多有一双天生做指挥的眼睛。于是,他决心以音乐为生。他曾任米兰斯卡拉大剧院艺术总监(1968年-1986年);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1986年-1991年)以及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1991年-2002年)。

  1989年卡拉扬离去后,谁来接替卡拉扬执掌著名的柏林爱乐乐团成为乐坛焦点。当时卡拉扬曾经为自己列出的一长串名单中有朱利尼、祖宾·梅塔、小泽征尔、里卡尔多·穆蒂等。在卡拉扬逝世后86天,柏林爱乐乐团的120位乐手经过秘密投票,将卡拉扬握了34年的指挥棒交给了阿巴多。在阿巴多执掌柏林爱乐乐团的十多年里,柏林爱乐乐团不仅保持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同时,把更多的惊喜带给世界乐坛,使得柏林爱乐一直保持着交响乐第一的位置。

  2000年,阿巴多被查出身患癌症,他不得已辞去了柏林爱乐乐团总监的职务。但是,他的音乐理想没有熄灭。在与病魔抗争的岁月里,他创建了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亲自挑选乐团成员,成为乐团的灵魂。

  阿巴多的双手极富魅力,眼睛里有音乐。整理/本报记者 伦兵

  世界著名指挥家阿巴多昨日辞世 曾两度来华演出

  2009年9月21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很多中国观众赶来聆听世界著名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琉森节日管弦乐团演奏马勒第一交响曲,阿巴多还与中国钢琴家王羽佳合作普罗科菲耶夫的《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阿巴多1973年在北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音乐会后再一次亮相北京。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对这位音乐巨人的精彩演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并希望他能再次来到北京。如今,那场音乐会留给大部分北京观众的印记却成为永久的记忆和思念。世界著名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昨天在他的家乡——意大利的博洛尼亚逝世,享年80岁。噩耗传来,国际音乐界都在为失去这位音乐巨匠而感到悲痛。因为阿巴多具有很多名指挥不具备的优美指挥动作,因此他被称为拥有“世上最美的左手”。

  阿巴多长期受到癌症的折磨,以致2002年辞去了柏林爱乐乐团总监和首席指挥的工作。在他指挥生涯的最后11年,他担任着瑞士琉森音乐节的艺术总监。2003年,他亲手创立了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每年夏天,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家聚集到琉森,在阿巴多的执棒下,为观众演出。

  去年是琉森音乐节75周年庆典,北京乐评人柯辉和张克新曾经前往观看。张克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去年8月24日,阿巴多曾指挥了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的音乐会,当时看,他的状态非常好。8月25日是庆典音乐会,之前听说阿巴多病情突然恶化,但音乐节希望给观众一个意外的惊喜,想要请阿巴多指挥乐团演出罗西尼的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的序曲。无奈,最后还是一位年轻的助理指挥代替他完成了这首作品。8月26日,原本晴朗的天空下起了雨,这天该是阿巴多指挥第二场音乐会。当时乐队已经就座,但是指挥长时间没有上来,其间有工作人员搬来椅子又给搬走了,观众的心跟着舞台上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以为阿巴多不能登台了,于是做好了随时离开的准备。这时,阿巴多颤颤巍巍走上舞台。当晚演奏的曲目是舒伯特第八交响曲和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是两部‘未完成交响曲’。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演奏得很慢,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慢;而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个音是管乐声部的,那个音很长,让你感觉这个音延绵不绝,不愿意停止。”柯辉也有这种感觉,他说:“就好像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指挥交响乐了。音乐会结束后,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痛,一直延续很长时间。”没想到那是阿巴多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演出。2013年8月26日以后,阿巴多再也没有执棒登台。

  去年,阿巴多与著名钢琴家玛利亚·阿格里奇合作,带领博洛尼亚莫扎特乐团录制了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原本去年底他还和乐团约定一起演出这套作品,结果,依然是因为阿巴多的身体原因取消了所有的演出,这也为乐坛留下了一个遗憾。

  2009年,记者曾有幸赴琉森音乐节采访,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的小号演奏家告诉记者:“阿巴多是这个乐团的灵魂。跟随他排练是一种享受,他排练时基本上不说话,哪个地方有问题他会要求重来。他的手势说明一切,马上就会让你明白应该怎样。”2009年的琉森音乐节开幕式上他指挥乐团演奏了马勒第一交响曲,当年担任广州交响乐团团长的余其铿后来对北青报记者说:“那次听得我头发都竖起来了,那是最好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后来,阿巴多带领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也演出了这部作品。(记者 伦兵)

  与阿巴多合作20年的音乐制作人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

  “阿巴多改变人们对指挥的传统观念”

  与阿巴多合作过20多年的音乐制作人和录像导演保罗·斯马兹尼正在为国家大剧院录制歌剧电影《费加罗的婚礼》,昨天临回国前,他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时说:“在与阿巴多合作的20多年中,我体会到,他的指挥艺术改变了人们对指挥的观念,指挥不再高高在上了。”

  去年11月,保罗·斯马兹尼为了阿巴多最后两场音乐会录像制品的出版,去意大利博洛尼亚阿巴多的家里拜访他。保罗说:“为了确认这两场最后的演出录像,我去到他家。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很不好,很虚弱。8月的琉森音乐节后他取消了所有的演出。我们讨论了他最后两场音乐会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整个讨论过程中他都没有力气站起来,一直坐在那儿,直到我离开前,他才勉强起身相送。他明白,做完这两场音乐会,他再也不能指挥交响乐了。我们还约好第二周再见一次面,确认录像的制作,没想到……”

  保罗告诉记者:“自从他担任柏林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他的所有录像和一些录音都是我制作的。我们认识已经25年了,他用他的工作,改变了当代观众对指挥的观念。以前人们认为指挥都是高高在上的,但是他不是,他要和音乐家一起,像朋友一样,这是最可贵的。除了对柏林爱乐乐团和琉森音乐节的贡献外,他在晚年致力于拯救古典音乐的乐团。在他的家乡博洛尼亚有一个莫扎特管弦乐团,一直是他担任指挥。前一段由于他不能再指挥了,听说这个乐团也解散了,这对阿巴多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那么,阿巴多在保罗眼中是什么样的人呢?保罗说:“他是一个很看重家的人,对孩子对家庭都很关心。而与工作伙伴在一起的时候,他也不是一个只有工作的人,他喜欢交朋友,每次和他谈唱片的时候,他也会聊到文学、艺术,他对新事物也很好奇。”

  保罗说:“阿巴多很多时候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记得有一次在瑞士山里他的小木屋中,我们远离了工作,也不接任何电话,他不带手机,我们自由地聊天。我对那个时候的阿巴多印象特别深刻,自由自在地谈生活、谈艺术,也谈自己,谈更多的话题。在他晚年的音乐会录像中,我觉得马勒第九交响曲、布里克纳第九交响曲都太特别了。阿巴多是工作之外让人不想丢掉的一个,和他交朋友会有不同寻常的感受。”(记者 伦兵)

  阿巴多与北京

  中国指挥家谭利华、张艺回忆

  “阿巴多影响我国众多音乐家”

  世界著名指挥家阿巴多也是中国的老朋友。也许他不像其他一些指挥家那样经常出现在北京,但是他的影响早已超过其他指挥家。他的指挥艺术更是影响了我国很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

  阿巴多第一次来到北京是1973年,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一起来演出,那一场音乐会令中国乐迷至今难以忘怀,也让大家牢牢记住了“阿巴多”这个名字。也是在那场音乐会上,阿巴多与中国音乐家殷承宗合作了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

  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昨天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说:“1973年是阿巴多第一次在北京演出,我有幸成为那时的观众。我记得他当时的风格十分潇洒,令人崇拜。他的演出风格是平和中彰显张力的那种,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阿巴多那时在北京民族宫礼堂(今民族宫大剧院)演出,由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因此很多观众是通过电视来领略阿巴多指挥风采的。

  后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阿巴多的指挥艺术更加受到中国音乐界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特别是他执掌柏林爱乐乐团的十多年中,他与柏林爱乐乐团录制的CD成为中国音乐爱好者的重点收藏。直到2009年,阿巴多又回到北京,这次是他带领琉森音乐节来到北京,他与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演出了两场音乐会,其中就有当年在琉森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中演出的马勒第一交响曲,以及与中国钢琴家王羽佳合作的普罗科菲耶夫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当时,琉森音乐节行政及艺术总监迈克·哈弗林格告诉记者,2006年当阿巴多第一次把琉森音乐节带到东京时,就曾放言:“有朝一日一定要把音乐节也带到北京,了却自己多年来未完成的心愿。”那年,阿巴多再一次感受到北京人的热情。演出前,他坐地铁来到大剧院,感受了北京普通人的生活。另外,他还曾与我国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年轻钢琴家王羽佳分别合作录制过唱片。

  谭利华听到阿巴多大师逝世的消息很沉痛。他说:“我感到很震惊!2009年他来北京演出后,我们以为还能再看到他,但是没想到他走得这么快。他的敬业让人很钦佩,他的一生追求让音乐升华,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诠释音乐,当代没有人能达到。”

  年轻指挥家张艺听说阿巴多逝世,感到很沉痛。他说:“阿巴多的指挥对我的影响从上学就开始了,到留学,再到现在。到了晚年,他的每一场音乐会都像是最后一场,他的最后十年留下的影响大于之前,成为了交响乐的符号。我认为,19世纪出作曲家,20世纪出指挥家,21世纪出乐团,在阿巴多的时代出现阿巴多这样的伟大指挥家相当不容易。”(记者 伦兵)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