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电影《英雄儿女》王成原型或为志愿军烈士于树昌

2013年12月17日 14:1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上世纪60年代的影片《英雄儿女》,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一幕幕悲壮的战争风云,尤其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王成”,在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谁是“王成”的原型呢?无论是崔永元编导的电影传奇,还是各类新闻媒体发表的文章,王成的原型有好多位。究竟谁是王成的原型?真正的王成和他所在的部队在那里?

  《英雄儿女》的剧本是由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小说里的王成和电影里的王成还不一样,小说里的王成是一位普通人物,电影里的王成经过编导再创作,变成作品的主要人物,并喊出了震撼人心的经典台词:“向我开炮”!

  从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巴金的小说及题词等来看,小说里“王成”的原型是特等功臣赵先友。

  1953年3月,时任全国文联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的著名作家巴金作为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团长,带领18位文艺工作者来到朝鲜前线,在朝鲜采访工作了7个月。期间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和金日成将军,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开城前线和65军志愿军将士在一起。1953年9月,巴金又一次来到开城,并和志愿军战士一起过国庆节。 这两段生活深深留在了巴金的记忆里。

  1961年7月,巴金创作了小说《团圆》,在1961年8月号《上海文学》发表。1963年由作家毛烽和电影导演武兆堤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1964年在全国公开放映。

  “王成”是巴金的小说《团圆》中的一位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很简单:“年纪不过30多点,来到朝鲜,水土不服身体不大好。”小说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过更为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那么,小说里“王成”的原型是谁呢?

  张振川曾任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他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中有过这样的回忆(张振川,1923年10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板桥镇,1939年参加八路军,1951年入朝作战任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回国后入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任师长、军区作战部副部长、省军区副参谋长、副军长、代军长,1983年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记得1953年9月,作家巴金又一次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65军第582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很多英雄故事。特别提到了我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号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8年后,巴金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

  张振川将军还谈到他亲眼目睹赵先友壮烈牺牲的经过。

  那是1952年10月2日,李承晚陆战王牌11师向赵先友所在6连扼守的67高地发起猛攻。6连官兵打得十分艰苦,伤亡较大,连长、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友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10月6日,敌人接近阵地,情况非常危急,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团长能隐约看到赵先友和刘顺武的身影。他的心抽紧了,但时间不允许做太多的考虑。他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在这次战斗中,赵先友和他所在的6连荣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的光荣称号,刘顺武等8位同志立一等功。

  根据张振川的回忆,小说《团圆》中“王成”的原型应该是特等功臣赵先友。上世纪90年代,65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就是赵先友。

  从电影里看,英雄儿女里的王成是于树昌烈士。手握爆破筒冲向敌群的壮举来源于杨根思。

  巴金小说《团圆》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也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为了突出主题,有必要对“王成”这一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节时,编剧毛烽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后决定以特级英雄杨根思为原型。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此后,毛烽在创作剧本时,查阅了很多报刊资料,他发现了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通讯。这是洪炉(洪炉,笔名卢弘。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志愿军23军《战地报》记者,从事部队文化宣传和新闻工作约50年)和战友合写的一篇稿子。

  1953年6月29日晚,于树昌所在部队是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战,对281.2高地前沿的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战斗中,于树昌与同志们一起冲向敌人。于树昌面对凶恶的敌人,喊出气壮山河的伟大声音:“敌人上了我的地堡顶!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之后,于树昌砸碎了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毛烽看了《向我开炮!》这篇通讯,决定将于树昌的形象也“移植”到剧本中。于是,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是根据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的事迹。

  近几年很多媒体发表文章,说“王成”还活着,说蒋庆泉也是“王成”的原型,但《英雄儿女》的编剧、王成的扮演者和当年战场指挥员确认定王成的原型是于树昌。

  《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22期,以寻找“王成”为题报道了蒋庆泉的事迹。文中说,1953年4月,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蒋庆泉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蒋庆泉的故事被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了解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同年7月,23军73师217团的步话机员于树昌也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人同归于尽。洪炉根据《顽强的声音》,以于树昌为主角另写了一篇《向我开炮》。于树昌已牺牲,但是蒋庆泉,这位最初触动洪炉写下“向我的碉堡顶开炮”的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默默生活在辽西平原的乡村里。

  1928年,蒋庆泉出生于辽宁锦州松山新区大岭村, 1952年入朝,是第一批轮换部队。蒋庆泉呼叫炮火与敌同归于尽的事迹广为传播,人们以为他已经牺牲,并准备为他报功。然而,后来在“联合国军”交换战俘人员的名单中,却出现了他的名字。

  石岘洞北山的战斗结束后,蒋庆泉被美国人俘虏。他先被拉到汉城的医院,后来转到釜山、济州等地的战俘营。最后,蒋庆泉随6000多名志愿军战俘回到国内。

  《向我开炮》发表后,全国各媒体反响强烈,《沈阳晚报》《洛阳晚报》《长春晚报》《老年日报》《老干部之家》等报刊相继转载并组织记者采访相关当事人。

  2010年6月22日,《长春晚报》记者刘燕宁和张明辉联系到了《向我开炮!》一文的作者洪炉。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采写《向我开炮!》一文的故事,同时也向记者讲述了《英雄儿女》主创时的一段故事。他告诉记者:“王成的人物原型有3位,他们是杨根思、蒋庆泉、于树昌。”洪炉回忆了1953年4月那一场血战之后,朝鲜石岘洞北山上的惨烈景象。

  23军的战士已经坚守石岘洞北山一天一夜,敌人已经进攻了3次,作为战地记者,洪炉是在敌人第四次进攻时登上石岘洞北山的。他说:“战士们在挖工事时根本没法下铁锹,因为沙土下就是敌我两军阵亡者的尸体,层层叠叠。这时从陆洪坤、谷德泰两位步行机员口中得知,在敌人第三次进攻时,有位叫蒋庆泉步行机员被敌人包围在了碉堡里,他通过步行机指挥炮兵向他所在的碉堡开炮,而且在战斗之后,战友们没有找到他的尸体。大家都认为蒋庆泉牺牲了。于是我根据对这两位步行机员的采访写出《顽强的声音――记步行机员蒋庆泉》。”

  在大家都不知道蒋庆泉被敌人俘虏的时候,23军政工机关还准备为他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他的英雄壮举。可在当年5月传来消息:在联合国军交换的战俘人员名单中,有蒋庆泉的名字。洪炉那篇文章随之夭折。

  两个月后,洪炉所在的军中又出现了一位叫于树昌的英雄。在守卫281.2高地战斗中,我军战地仅剩下于树昌一人,为了消灭敌人,他在步行机中喊出“向我开炮!”。后来,洪炉和战友根据于树昌的事迹写成了一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文字直接取自《顽强的声音》,由《志愿军一日》主编刘亮、申述将标题改成《向我开炮!》。“我成了《向我开炮!》的执笔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的《电影传奇》节目中还对我进行了采访。”洪炉说:“如果蒋庆泉没被俘虏,他可能成为功臣。”

  对于人们对蒋庆泉是王成原型这一观点产生质疑一事,洪炉说:“其实王成是个虚拟的形象。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么一个光辉的人物形象,这和《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部电影是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这部小说中王成的人物形象是不丰满的,只说他勇敢地牺牲了。为了让这个人物丰满起来,电影的编剧毛烽和长影的导演武兆堤首先想到了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杨根思在阵地上仅剩自己时,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为了让这个形象更加丰满,毛烽和武兆堤又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他们找到了通讯《向我开炮!》。洪炉说:“我认为王成这个人物形象是杨根思、于树昌、蒋庆泉的英雄形象的集合。”

  2000年以来,洪炉撰写《关于王成原型》、《“向我开炮”的又一轶闻》、《呼唤“王成”:“你在哪里?向我开炮”英雄故事后面的故事》等文章,寻找从没见过面的蒋庆泉。2004年,洪炉在央视《电影传奇》节目中说《向我开炮》的原型叫蒋庆泉。

  《英雄儿女》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 (刘世龙,1930年出生于安徽萧县,1939年参加新四军,先后在西南艺术剧院、北京电影学院学习,长影演员,主演《英雄儿女》《刘三姐》等影片40部) 却有不同观点。刘世龙在2010年10月25日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王凤阳、邱瑞贤采访时说,“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报告文学里的原话,不是为了戏剧编出来的,所以才能打动观众。王成的故事是真有其人,他的原型是一位叫于树昌的志愿军战士。于树昌牺牲后,排长孙绍军和记者把他的故事写成了一篇报告文学《向我开炮》,这篇文章后来入选了由周扬和郭沫若主编的报告文学集《志愿军一日》里面。近几年来,有些人说王成的原型还活着,王成的原型有好几个,我觉得这是亵渎历史上真实的英雄。起码,在我们拍片的时候,王成原型只有一个,就是于树昌。刘世龙还回忆导演武兆堤在拍《英雄儿女》选择男主角王成时,提出要刘世龙出演这个角色。刘世龙表示:“请导演放心,我一定演好,”说完打起背包到长春郊区他原来所在部队下连当兵。到部队后,站岗、放哨、投弹、刺杀等项目,他都一项不漏地参加训练。3个月下来,刘世龙身上有了英雄的气质。刘世龙为演好英雄王成,仔细阅读了文学剧本和分镜头本,反复体会导演对人物的要求,对王成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发展脉络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对重场戏的表演层次、动作都作了充分考虑。到了拍摄现场,刘世龙处处表现出英雄样,人们都敬而待之。单是拍摄王成冲过炮火硝烟的镜头,刘世龙就吃尽了苦头。到了实拍,刘世龙就要在不断有爆炸、遍地燃烧的火海里冲过去,跑了一遍,眉毛都烧光了,鬓发也被燎去一片,胳膊烧了多处大泡,疼痛难忍。一遍不行,再来第二遍,化妆需要重新沾眉毛,修鬓角,刘世龙顾不了胳膊上已烧成的多处水泡,咬着牙再次从火海中奔跑冲杀过去,这样两遍下来,刘世龙胳膊、身上的水泡就难以计数了,刘世龙对此不声不响,下来敷上一点红药水,就算没事。

  对谁是王成原型这个问题,《英雄儿女》的编剧、作家毛烽(毛烽,河南省武陟县人,1923年12月出生,1938年1月入伍。历任23军新闻干事,军文工团副团长、军政治部秘书处长、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处长、云南思茅军分区副政委、昆明军区文化部长等职。创作《黑山阻击战》、《英雄儿女》等剧本)也赞同刘世龙的看法。毛烽2003年7月26日接受《沈阳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开始写这个剧本时,每天以2000字的速度进行着,但写到王成如何牺牲时却卡住了。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在朝鲜战场上保留过两个厚厚的《志愿军一日》通讯集。 它可不是普通的一本书,而是前线战士亲手记录的真人真事,其中步话机员于树昌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我。23军73师218团步话员于树昌在参加281.2高地东山腿的争夺战中。经过一整夜的战斗,整连官兵全部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不断用沙哑的声音呼唤炮火支援,从早晨到中午,有时来不及调炮,他就跳出去,用手榴弹阻击敌人。战斗到了12时,敌人从三面包抄上来,密密麻麻的向于树昌逼近,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快打周围50公尺!打30公尺!打20公尺!”,团长孙斌急切问他:“你在什么位置,有何危险?”他庄严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亲爱的战友,再见啦……”接着,拉响了手榴弹,冲入成群的敌人,同魔鬼同归于尽。读此,片中王成的形象瞬间脱颖而出——从呼叫炮火支援,直至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不加任何虚构,把于树昌的事迹搬上银幕。由于记者洪炉的通讯《顽强的声音》因蒋庆泉被俘没有发表,毛烽在写剧本时不知道蒋庆泉这个人物,王成的原型就是英雄烈士于树昌。

  当年于树昌所在师副师长,281.2高地战役指挥员之一谢长华(谢长华1917年出生,湖南省浏阳人。1952年1月赴朝参战,任23军73师副师长。后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在2010年10月9日在丹东风云网上发表题为《王成的真实形象——真实英雄于树昌》的文章,回忆了于树昌的牺牲经过:

  1953年6月29日,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奉命对石岘洞北山地域281.2前沿西北两无名高地之敌实施攻击。我来到218团指挥所。和团长孙斌、政委许城一起研究了进攻方案。6月29日22时10分,在我强大炮火猛烈急袭敌阵地后,敌阵地一片火海。通信连一班步话机员于树昌同志,一次次地向团指挥所报告战斗情况,要求炮火支援。在炮火猛烈支援下,连续打退了敌整班整连的6次反扑,打死打伤300多敌人。天亮之后,敌人的反扑更加频繁猛烈。敌炮火把整个阵地上和阵地前沿的土块都翻了个遍,这时,阵地上其他同志全部阵亡,北无名高地的战斗,就靠于树昌一个人沉着地指挥、调动炮火,打垮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把敌人打得懵头转向,搞不清我阵地上到底有多少兵力在坚守。到中午12点25分时,敌人一个多连的兵力连续反扑,向于树昌所在的地堡围了上来,情况万分危急,我们千方百计的数次增援都未成功,我炮火向敌阵地猛烈射击,但也没有阻挡住敌人的反扑。当时的情形我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在团指挥所的耳机里,听到英雄于树昌连声急促地大声呼喊:“快打呀!敌人包围了我的地堡!快射击!猛打!猛打!打我的地堡!”“炮兵同志,开炮呀!别管我,向我开炮吧!”“猛打呀,敌人上了我的堡顶。”“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对准我的地堡,开炮!向我开炮!”“首长,同志们,永别了!英雄跃出地堡,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敌群,嘣……,耳机里传出一声爆声,接着一切声音都沉寂了。 我和孙团长、许政委都睁着火辣辣的眼睛,看着北无名高地于树昌拉响手榴弹爆炸起浓烟的方向,当即拿起电话筒,大声喊道:“全线所有炮火,急袭山腿,狠狠地打!”随着话音,所有大炮一起怒吼,刚爬上山的敌人,顿时被葬入冲天的火海中。我方复仇的炮火,在黄昏之前一直未停止射击。于树昌英勇牺牲了,但他的英勇事迹鼓舞着我军将士,他的英雄事迹,为我军塑造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英雄形象。王成的原型是于树昌同志,那是千真万确的。

  2010年6月26日上午,在长春同仁医院住院的蒋庆泉接受《长春晚报》记者陈玉峰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我不是王成的原型,真正的原型是志愿军战斗英雄于树昌,但在一次战斗中我被敌人包围,确实喊出了‘向我碉堡顶开炮’,我认为,在那种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任何一名战士都会这样做!”

  在驻齐齐哈尔解放军某部军史馆,笔者看到了王成原型于树昌的英雄事迹,王成的原型于树昌烈士所在的部队就驻守在齐齐哈尔。

  笔者在撰写本文时,采访了解放军住齐某部政治部主任李华上校。据李华主任介绍,住齐某部是一支有着关荣历史的英雄部队,其前身为坚持湘鄂赣三年游击战争的红16师,1943年2月组建的新四军7师沿江支队。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临朐、胶东保卫战,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战斗。王成原型于树昌烈士所在团被誉为“王成团”,是这支部队的两个主力团之一,作战英勇无畏,表现出色,打了许多大仗硬仗。1953年夏季在朝鲜战场281.2高地战斗中与敌人反复争夺,歼敌2000多人,被23军通令嘉奖。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产生了于树昌这样的英雄。于树昌牺牲时22岁,遗憾的是这位英雄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军史馆前的于树昌的雕像是根据王成电影里的形象塑造的。

  (作者王作东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政府)

  作者简介:王作东是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人民政府干部,高级经济师,研究军史和地方历史,著有小说散文集《青春的记忆》,地方历史文集《卜奎记忆》、《卜奎史话》《卜奎工运史话》,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