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叶咏诗:好的乐团需深入当地 懂它的文化
10月19日,指挥家、香港小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兼指挥叶咏诗在星海音乐厅举办“大师班讲座”。在这场题为“再另类一些,再跨界一些”的演讲中,叶咏诗讲述十多年来与香港小交响乐团一起进行的古典音乐“另类”探索与推广。
叶咏诗与广州渊源颇深。1996年到2003年,她出任广州交响音乐团音乐总监,为广州引入了延续至今的音乐季,奠定了广交日后发展的基础。在19日的演讲前,叶咏诗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各种“另类”尝试打破古典框框
自从2002年加入香港小交响乐团,叶咏诗就和团员们一同探索,怎样在提高乐团知名度的同时进行古典音乐的普及。叶咏诗说,当下年轻人与古典音乐之间有距离,如何才能吸引他们走进剧场?
“我们需要去了解很吸引年轻人、很潮的东西,留意流行音乐和电视、电影的发展,对潮流时尚都要做些功课。”在叶咏诗看来,这些都是她设想跨界音乐会的重要素材。而在演奏中,他们会通过游戏机的故事和影像来做视觉传达。
叶咏诗为普及古典音乐做出不少“另类”尝试,与编舞家伍宇烈合作的跨界合作就是其中之一。乐手们边跳舞边演奏的拉威尔经典作品《圆舞曲》的形式受到欢迎。“正常的音乐会占了我们全年演出的50%,那种所谓传统的模式。但为什么演奏时一定要坐着不动呢?我相信关了灯还是能够继续演奏的,一边跳也可以一边演奏。”
教育性节目能吸引票房才算成功
“我们羡慕广交的领导很努力,政府支持。1997年改革以来,从没有音乐厅到星海音乐厅,是一个最好的影响。没有音乐厅,再好的乐团都是限制。”叶咏诗感慨,有很多音乐厅音响不好,而星海音乐厅盖得早,音响没有变,是广交的福气。乐团有自己的大楼,这是很多乐团希望拥有的条件。
提到当下的香港小交响乐团(简称“小交”),她介绍说,现在共56个团员,双管制,1999年才职业化,一直在争取政府的资助。“小交”有较多教育性节目,称其为“教育性节目”并不是做学校音乐会,而是节目有特色、能吸引观众买票进场。
叶咏诗回忆,在最初加入“小交”时,常有些私人企业来找她做代言人,而她总建议用整个乐团,最后“小交”做成了一个广告。“最重要是那个曝光率,让更多人认识你。香港是个小城市,拍广告对于一个没有人认识的乐团是难得的机会。”
说起接手“小交”以后进行音乐普及的成果,叶咏诗用“小交响乐团每年演出大概110场”说明。
希望能带领听众从“放松”到“欣赏”
谈及广州与香港的观众差异,叶咏诗谈到,古典音乐的普及,无论在哪里,永远是不够的。“香港古典音乐的观众层次非常丰富,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要求。”叶咏诗说,香港有大批非常成熟的外国观众,只要有欧美名家来,他们都会来听,但东方演奏家、年轻演奏家一来,他们就不会来了。
至于香港本地的古典音乐听众,叶咏诗告诉南都记者,“小交”每年都会做很多音乐速成班,这类特别吸引香港观众,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真正学到了东西。但如果让他们专程来听音乐会,他们反而不会买票。
“后来我们发现,观众之所以来听音乐,就是为了放松,他们不大想听太深的音乐,因为这样他们必须专程去做功课。”这个问题让叶咏诗非常头痛,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通过“小交”的努力,让香港观众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度能更开放一些,这样也能收获更多。
至于对广州古典音乐普及的建议,叶咏诗表示,广交现在做类似“音乐下午茶”和学校普及音乐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但对于每个乐团来说,要想真正深入所在城市,必须了解各个地区的文化、观众的接受能力、乐团自己的方向及视野。由此出发,发展出一套推广古典音乐的方向。“‘小交’之所以能做出今天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们的音乐行政人员都是在香港长大,我们都比较懂香港文化。”她说。(记者 颜亮 实习生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