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图书馆不拒乞丐,管理水平是真问题

2013年09月11日 13:52 来源:滨海时报 参与互动(0)

  ■ 周潜之

  10年来,杭州图书馆实现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衣衫褴褛的乞丐。而当图书馆里的乞丐越来越多,开始有市民表示不满。然而,馆长褚树青却说:“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离开。”据了解,该图书馆对乞丐只有一个要求:洗手。(9月9日中国新闻网)

  “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唯一可以消弭与富裕阶层间在知识获取上鸿沟的重要机构。”尽管随后不断有图书馆站出来说“其实,我们也是不拒绝乞丐的”,但公众真正要看的,还有表态背后的理念与实践基础。

  不信,请看下面一则新闻。随着郑州图书馆新馆在8月初开馆,有市民发现,图书馆简直成了少年宫,孩子们大吵大闹,读者不堪其扰。最终,不堪重负的图书馆做出“暂不接待14岁以下孩子入馆”的禁令。

  不过,真相却并不如我们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有的孩子一字一句地读出声来,有的孩子走神摆弄玩具……一些家长太累,便占据儿童座位,更有甚者竟坐在桌上……”这是记者在广州市图书馆的见闻。类似的情形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可能大同小异。再有修养的一个人,进到这样的图书馆,恐怕也会有“禁止熊孩子”进来的念头。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原本冷冷清清的部门,也开始变得门庭若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问题在于,公众对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和自身修养、消化能力间确实存在着矛盾。

  公共图书馆理念源于西方,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外来物。对于很多不了解现代公共生活本质的中国公众来说,图书馆要么是个看书学习的地方,要么就是花钱买享受的地方,少有人认识到,进图书馆看书,其实是在参与一种公共生活,要遵守另外一套规则。

  由此看来,公共图书馆无论是对乞丐的“来者不拒”,还是对“熊孩子”的残忍拒绝,问题的关键不是态度,而是管理水平,是如何应对公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以及短时间内难以提高的公共素养。否则,即使实现了对所有读者开放,也会引来所有读者的“不满”评价,不仅让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更会影响公共产品发挥作用的效率。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