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改风气远比改日期重要
刘 旸
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拟规定,教师节的日期将从现在的9月10日调整到据称是孔子诞辰的9月28日。日期变更所引发的讨论不仅限于“孔子生日是否准确”。比起日期来说,教师队伍形象和教育界风气的变革显得更加迫切。
首先要厘清对教师节日期变更的一些误读。“与国庆节拼假”一说是对教师职业的误解。教师节是行业节日,不属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原则上不休息。
关于孔夫子是否9月28日出生,或许在考古界里有一定学术价值,但对于现代教师行业纪念日的勘定来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因为这天本是用来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而不是祭孔。孔子经过两千多年的文化嬗变,成为许多文化符号的代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奠基人”“思想家”“哲学家”,又何止“教育鼻祖”一项光环呢?
然而,单靠把“孔圣人”请出来,就可以让涂抹了“异化色彩”的教师节回归它本来的社会功能吗?这个想法未免有些天真。如今家长时常感慨教师节成为“送礼节”,并为此操心犯愁。给“塾师”送礼,中国自古有之。冬有“炭敬”,夏有“冰敬”,“三节两寿”中的“两寿”在旧俗中指的恰恰是“孔子诞日”和“塾师生日”。难道教师收礼还需要找理论支撑吗?
教师节日期变更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节的文化内涵,来凝聚教师队伍的职业向心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现代职业素养,改善教育界的不良风气。“大学教授让研究生陪酒陪舞”“中学教师性侵学生”等踏越红线甚至违法的行为不断地挑战人们的良知底线,摧毁教师队伍的社会形象。孔夫子若在世,必耻于与其为伍。整顿教育风气迫在眉睫,容不得择日再改。
“改风气”远比“改日期”重要得多。比起孔子的生日来说,儒家“有教无类”等经典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应用与实践,具有更加务实的现实意义。“改风气”不能仅靠攀附古人,而要开展全方位的现代职业操守建设,培养树立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让职业道德和法律禁忌深植教师心底,从而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