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非典十年祭》出版:为了忘却的纪念
何建明 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代表作:《永远的红树林》《根本利益》《国家行动》《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共和国告急》《国家日记》《破天荒》《部长与国家》《国色重庆》《忠诚与背叛》《三牛风波》等。
今年是非典爆发及取得“抗非”胜利十周年。十年间,非典已经渐渐被大多数人淡忘,但是对于当年身处非典重灾区或切身体会过非典之痛的人们,这是一段永远难以忘怀的黑色记忆。
5月4日,新世界出版社在王府井书店举办了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新书《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以下简称《非典十年祭》)的签名售书活动。何建明说,《非典十年祭》一书选择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出版,是一种新时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那些在疫情中逝去的生命,无论是意外被病毒击中的患者,还是献身牺牲的医务人员,他们都不应该被忘记。”
危难时刻作家不能缺席
此书成稿于2003年,曾在当时的《文汇报》连载,轰动一时。此次是首次正式以图书形式出版,作为对曾在那场疫情中失去生命的祭奠和新时期“为了忘却的纪念”。
在全国人民谈“非”色变的时候,何建明临危受命,亲赴“抗非”一线,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冒着生命危险采访了众多医务人员、抗击非典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以及为抗击非典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为这一波及全国的疫病留下了宝贵的现场文字资料。这也是何建明继《根本利益》《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之后的又一次创作行动。
就在何建明出发前,他的女儿发烧到了37.5℃,当女儿呼吸急促地说“爸爸,我难受”的时候,何建明开始心悸。何建明强装着若无其事的表情走出电梯,又走出大楼,“我看看周围没有人,于是躲到台阶的一侧,合拢双手默默地祈祷了三声:老天,请你无论如何保佑我的女儿平安无事。”幸运的是,她的女儿没有感染非典。“非典给我的恐怖远远超过了战争给我的,它改变了我许多。与敌人拼杀的战场上,我去了,死的可能是我一人。非典不一样,它让我看不到,让我感到我的生命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我的家庭,属于我的同事和单位,属于这个城市,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何建明说。
体重从190斤降到150斤
在何建明的印象中,2003年春天的北京,如同一座恐怖之城、瘟疫之城。每天人们生活在窒息的空气里,生活在无处躲藏的古城,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恐惧的天地之间。“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记录这段历史。”5月中下旬,何建明投身到抗击非典前线。“在两个月的采访时间里,不能回家,几乎每天在西四的一个小房子里泡方便面吃,体重从190斤降到了150斤。”说起这次的采访,何建明说,这次写作与新闻报道不同,我们除了尽量从当时北京市主要负责人、非典患者、普通市民、医护工作者以及专家等角度进行描写,记录事实,更多的还有文学的沉淀。“书名为十年祭,不光是祭奠死去的病人,怀念牺牲的医护人员,也是祭奠我们曾经失落的灵魂。”
“有时我想想这样的恐怖比非典灾情本身更恐怖,因为一个不能将苦难和灾难作为教训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它是很容易被另一场苦难和灾难摧毁。”在何建明看来,非典之后十年,北京城一方面变得看上去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现代化。但在这样的美丽、庞大和现代化的外衣下,也有脆弱、渺小的存在。它似乎有时连一场毫不特殊的冰雪都抵挡不住,似乎有时连一次小小的交通事故都会瘫痪整个城市,甚至经不起一场暴雨的袭击,经不起一次雾霾的迷漫。“通过非典,难道不应该认真地努力地及时地提出和思考一些问题?例如像北京这样飞速发展的大城市,我们的管理体系、灾难防预能力、公民自卫意识、对灾难的资金投入、对未来城市可能出现的灾难的防备等措施。”何建明称。
读者赞誉是作品的全部意义
“文学创作是作家心灵对社会生活感悟后用文字表达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它的产生过程,体现得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价值意识,这种价值意识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是衡量我们作品的全部意义。”3次“鲁迅文学奖”获得者,3次“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4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得者,从《共和国告急》起,这些年来,何建明几乎获得了所有的全国大奖,但何建明认为,如果作家的创作仅仅是为了追求获奖,那么这样的创作基本上就不能算是作品,只能算是“文学考试交卷”而已。因为“文学作品的最终价值和唯一衡量标准在于它发表后读者对它的反应程度与社会作用。除此别无任何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其他价值。读者的夸奖才是最好、最大的奖。”
“让读者喜欢、对社会有良好的作用,这是我们写作者最崇高的、唯一的目的。”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是勤奋的,非典期间,他创作了对抗击非典最前沿的北京市的全景式描写《北京保卫战》;抗震救灾期间,他主动请缨,先后3次深入灾区,创作了《来自龙门山的报告》《不屈的山脊》《生死承诺》和《生命第一》等一批记录抗震现场不屈不挠故事的优秀作品。就在“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升空、实现中国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前不久,他直击中国导弹及运载火箭从诞生、发展到壮大全过程,出版了《天歌》。“中国每天都有历史性变化的事件发生,报告文学作家应当自觉地完成对这种具有历史意义事件记录的使命。”何建明如是说。
何建明:为了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