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小说《圆屋》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图)
原住民部落奥吉布瓦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以《圆屋》(The Round House, 2012),上周在纽约获颁2012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她战胜了2007年普利策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得主朱诺·迪亚斯。但迪先生在评奖前就表达了对厄德里克女士的强烈支持与高度赞赏。他说,如果厄女士不能获奖,他将感到“万分遗憾”。
《圆屋》以一场疑案拉开序幕。故事发生在1988年春天的一个周日,奥吉布瓦妇女杰拉尔丁·考茨在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保留地上惨遭强奸,凶手作案手段极其恶毒,甚至还往她身上泼汽油,企图将她烧死,所幸杰拉尔丁得以逃脱,躲过此劫。这一不幸经历完全改变了杰拉尔丁,也完全改变了她那原本平静的三口之家。
身心受到重创的杰拉尔丁拒绝回忆凶手的作案过程,对凶手的身份也缄口不言,这给警方破案造成极大困难,案情变得扑朔迷离。杰拉尔丁的丈夫安东·考茨是奥吉布瓦部落法庭的法官,然而,面对妻子遭受的惨剧,他却表现得无能为力。相反,他们13岁的儿子乔·考茨不忍看着母亲日渐憔悴,走向堕落,便带上几个密友开始寻找案件线索,希望能找到凶手,为母报仇。杰拉尔丁遭袭地点位于奥吉布瓦部落举行神圣仪式的圆屋附近。凶手的身份是可否立案的决定性因素,因为部落法庭无法处理身份为非本土原住民的罪犯,而州立法庭却又不予受理发生在印第安保留地上的案件。
悬而未决的案件瞬间将这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推进了成人世界,拽入了部落历史传统的空间。处在少年与成人世界之间的乔开始困惑不已。他逐渐解开了案件的谜团,但无人相信这孩子提供的案情细节。与此同时,他逐渐感到,整个案情和母亲的伤痛已成了“毒药”,不断地折磨着他的内心。
厄德里克最擅长刻画这样的人物——一只脚站在保留地上,而另一只站在保留地外的人。在《圆屋》中,厄德里克通过精心安排这个神秘的案件,以及详细刻画乔对案件的探寻经历及心理变化,揭露了本土部落在寻求公平正义过程中,部落法律和联邦法律之间的冲突及其复杂性,以及最终部落人极可能走向集体失语、集体创伤的不公正待遇。厄德里克也通过她的文字,试图为自己的同胞争得一定的话语权,指出联邦法律对于本土部落人们的不公,以此发出最强烈的“本土部落的声音”。
厄德里克以往的小说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多重叙事视角,不论在《爱药》(Love Medicine,1984)还是《痕迹》(Tracks,1988)中,读者都能听到众多叙述者的声音。然而,《圆屋》自始至终仅有乔作为唯一的叙述者,这是厄德里克作品叙事策略的一大改变。但在创作内容上,《圆屋》是厄德里克2008年创作的小说《鸽灾》(The Plague of Doves)的延续,两部作品的人物和部分情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据报道,厄德里克计划创作由《鸽灾》、《圆屋》及另一部作品组成的新三部曲。此前,《爱药》、《甜菜女王》(The Beet Queen,1986)、《痕迹》、《宾戈宫》(The Bingo Palace,1994)被称为“北达科他四部曲”。
《圆屋》的获奖,无疑在厄德里克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又增添了一笔色彩。她沉心创作三十余年,曾以《爱药》获得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又于2001年以《小无马地奇事的最后报告》(The Last Report on the Miracles at Little No Horse,2001)入围国家图书奖。全国公共电台(NPR)资深书评人艾伦·舍斯(Alan Cheuse)说,《圆屋》是厄德里克到目前为止最精彩的作品,小说中“处处都是惊喜”。
2008年出版的张廷佺译《爱药》乃“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当代美国印第安长篇小说”。
徐谙律为读书报撰稿
(徐谙律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美国文学专业的博士生,主攻美国印第安文学[原住民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