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942年河南曾发生大饥荒 蒋介石怒斥报灾者造谣

2012年11月06日 09:10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1942年河南曾发生大饥荒蒋介石怒斥报灾者造谣
蒋介石、宋美龄与史迪威

  掌权者不理灾情河南大饥荒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侵华。大灾之前,河南30多个县沦陷,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1938年,为了阻挡日军,蒋介石密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形成了400多公里的黄泛区。几十万驻防河南的中国军队要吃饭,黄泛区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大批迁入,大大加重了国统区的负担。1942年河南全省遭灾,秋粮完全绝收。国民政府驻河南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仍强征军粮,几乎掠走了农民所有的收获。农民手中没有丁点儿余粮,不到年底,已有大批村民饿死。活着的人们,踏上了逃荒要饭的漫漫征途。此时,手中掌控着各种资源的当权者,为何没做出救灾的反应呢?让我们回归到历史场景,看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吧。

  1942年的蒋介石:斥报灾者“胡造谣言”

  在大面积受灾和饿死人的情况下,政府向这个地区所征的实物税和军粮任务不变。陈布雷说: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说是省政府虚报灾情。李主席(培基,河南省政府主席)的报灾电,说什么“赤地千里”,“哀鸿遍地”,“嗷嗷待哺”等等,委员长就骂是谎报滥调,并且严令河南的征实不能缓免。

  [史料记载]

  关于“蒋介石大骂报灾者”一事,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冯玉祥,在其回忆录《我所认识的蒋介石》里进行了生动记载。

  冯玉祥回忆,当时,河南大旱,饿死人无数,就在这样惨痛之下,蒋介石还叫河南征粮。那位河南主席实在没有办法,大胆地向蒋介石说:“旱灾太厉害。”蒋介石把桌子一拍,就大骂起来说:“一点廉耻都没有,一点人格都没有,就是胡造谣言。我知道河南全省都是很好的收成,而你偏说有旱灾!”无人格长、无人格短地骂了一个钟头。

  蒋介石为何置若罔闻?小说的解释是:站在领袖的位置上,他要考虑更大的事,而不是老百姓的生死。这些大事有:一、中国的同盟国地位问题。二、对日战争问题。三、国民党内部、国民政府内部各派系的斗争。四、他与他的参谋长——美军上将史迪威将军,发生了严重的战略上和个人间的矛盾,这牵涉到对华援助和蒋个人在美国的威信问题。

  1942年,究竟是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月3日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任中国战区(包括泰越)盟军最高统帅。后美国调任史迪威将军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该区美军司令。4月8日由美机试航开通驼峰航线。6月4日美日中途岛战役开始。7月17日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10月23日英军发动阿莱曼战役,非洲战场实现战略转折。国际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战果,并相继转入战略反攻。

  而在国内战场上,却是另一番景象。1942年4月到5月,日伪军开始对冀东、冀南、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1月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本年冬对海南岛进行了反复“扫荡”。虽然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但这样的成绩使蒋介石在同盟面前抬不起头。这对蒋来说,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大问题,至于灾民就无足轻重了。从抗战开始到1942年,河南的出兵出粮都是全国第一。这样的资源重地,在蒋委员长看来,应当太太平平才够面子。

  [人物命运]

  对人民的态度决定了掌权者的命运。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1975年4月5日去世,终年88岁。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渐失去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1942年的宋美龄:要求《时代》周刊解雇报道灾情的记者

  一九四二年,蒋与他的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发生矛盾,在黄山官邸吵嘴,即要不欢而散,宋美龄挽狂澜于既倒,美丽地笑着说:“将军,都是老朋友了,犯不着这样怄气。要是将军能赏光到我的松厅别墅去坐一坐,将会喝到可口的咖啡!”[史料记载]

  史迪威中将当时被誉为“美国军队中最有才华的军团指挥官”,他对中国有出色了解,被选派为蒋介石的盟军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和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赴华工作不久,史迪威就视蒋介石为“一个无知、专横、顽固不化的人”,他在朋友中间轻蔑地称蒋为“花生米”。由于国民党一再战败,史迪威认为“治疗中国顽症的药方就在于除掉蒋介石”。二人关系如此,作为美国通的宋美龄,不得不居间调停。1942年4月,在缅甸战场上,宋美龄还拉着两人合影。这张照片作为重要史料,被广泛传播。

  1942年11月,宋美龄以治病为名飞往美国。在美国的半年多的时间里,她充当了国民政府外交特使的角色,为蒋介石集团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而河南的灾情,为她的访问增添了不光彩的一笔。访问期间,美国《时代》周刊刊发了河南大饥荒的报道,她看到这篇英文报道后,十分恼火,竟要求《时代》周刊的发行人把在河南采访的记者白修德解职。这招在美国,当然不灵光。而且宋美龄还在美国国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表达对印度饥荒的同情,更讽刺的是,她当时的身份是印度灾荒救灾委员会主任。

  [人物命运]

  宋美龄此次访美,虽然在赢得巨额美援和美国公众声援抗战等方面均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却在《中英新约》签署中有关向英国索还香港主权一事上打了败仗。蒋介石去世后,宋美龄在国民党中的政治权力被削弱,晚年定居美国,2003年10月24日,在纽约辞世,享年106岁。

  而史迪威则在蒋介石的不断“努力”下,被罗斯福召回。

  1942年的汤恩伯:大灾之年征粮征夫

  仁慈心肠的汤恩伯将军就在这时站了出来,步洋人的后尘,学洋人的样子,开办了一个孤儿院,用来收留洋人收剩余的孤儿。这是好事。汤将军是好人。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孤儿院呢?白修德写道:在我的记忆中,中央政府汤恩伯将军办的孤儿院是一个臭气熏天的地方。连陪同我们参观的军官也受不了这种恶臭,只好抱歉地掏出手绢捂住鼻子,请原谅。

  [史料记载]

  1942年前后,河南驻扎的是国民政府军汤恩伯部,党务、政务、军务、民生大权均集于汤恩伯之手,河南省政府有名无实。汤恩伯则被人称为“中原王”。

  抗战初期,汤为第二十军团军团长,参加战役包括南口战役、鲁南会战,以及台儿庄会战。之后汤兼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指挥,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后汤恩伯兼任豫皖苏鲁四省战区的行政长官。1942年汤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以三四十万军队驻河南等地。豫南大灾,汤部仍大事扩军,部队素质良莠不齐。汤部为了维持军费,在重灾之区大事征敛,河南省税征起著名的“汤粮”。他的所谓救灾只是表面功夫,1943年春,灾情发展到顶点,为防敌人来犯,他还强征民工数万人大修黄河。结果工程没有做好,而死亡者不计其数。“水、旱、蝗、汤,河南四荒”,河南人民把汤恩伯列为四害之一。

  1944年日军全面进攻河南,很多河南百姓趁势拿起锄头、大刀成群地向国军部队发起攻击,汤恩伯警卫旅被缴枪,汤本人化装成伙夫逃走。更令人悲愤的是,汤恩伯兵败时,仓库存有的100万袋面粉尚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全部落入日本人之手。他却没有将这些粮食分给灾民。

  [人物命运]

  1949年蒋介石下野后,力荐汤出任京沪杭警备司令,负责隔江保护南京、上海。期间与汤恩伯亦师亦友的陈仪试图向汤策反,为汤恩伯所拒并呈报上级,于是蒋介石逮捕陈仪。1950年6月陈仪被蒋处死。汤在台湾期间,对自己的卖师求荣的勾当感到问心有愧,隐居在台北三峡乡寓中,日渐消沉,1954年春,因查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肿瘤,赴日本医治,同年6月死在了手术台上。终年56岁。对他的去世,蒋介石如此评价:汤同志之死距离他指挥的上海保卫战的时候,只有五年的光景。这五年时间,还不到2000天,照我个人看法,假使汤同志当时能在他指挥的上海保卫战最后一个决战阶段,牺牲殉国的话,那对他个人将是如何地悲壮,对革命历史将是如何地光耀!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