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文纪念馆开馆 400年前拓荒台南成"文化初祖"
公元164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将一艘客船吹偏了,原本打算前往泉州的这条船,意外地到了台湾。
船被当时占据台湾的荷兰人控制住了,就此与大陆失去了联系。
鄞县(今鄞州区)人沈光文一家人就在这条船上。
从此,沈光文就在台湾定居下来,他成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家汉语学校,组建了第一个诗社,并且留下了一批感怀时世和记述当地风土民情的珍贵诗文。
他也因此被誉为台湾文学的始祖。
昨天,他的纪念馆在鄞州栎社中林里落成了。
一场台风把他吹到了台湾
沈光文纪念馆,就坐落在石碶街道星光村。它同时也是当地沈氏的宗祠。
沈氏在当地算是一个大族。时至今日,当地还生活着沈氏后裔399人。
进入宗祠,天井中立着一座沈光文的雕像,标准的书生打扮,坐在礁石上,手持书卷,眼睛却望着南方。
雕像背后种着一片灌木,形似棕榈,绿意婆娑,看介绍,才知道叫针葵,是从宝岛台湾传过来的。
1612年,沈光文在这个村子里出生。他16岁补博士弟子员,25岁参加明经科考试进入太学。
此后,清兵入侵,明朝分崩离析,残留的明朝宗室势力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分成几派,在南方坚持抗清,也就是南明。
沈光文先是在福王的小朝廷任职,授太常博士,并曾参预军务,晋升为工部郎中。
没过多久,福王小朝廷便遭清廷剿灭,沈光文听说桂王在广东肇庆一带,就前往投奔桂王,累迁为太仆少卿。
1649年,沈光文前往金门。清福建总督李率泰以高官厚禄相诱,沈光文婉言相拒,但就此滞留在福建。
1652年,沈光文带着家人,打算从海路迁居泉州,却在途中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
当时福建沿海兵荒马乱,而台湾仍处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之下,两地少有往来。
沈光文就此在台南善化定居下来。这一住,就是30多年。
他被尊为“台湾文化初祖”
流寓台南时期,恰好也是沈光文一生成就最大的时候。
当时,荷兰人在台湾推行荷文教育。沈光文隐姓埋名,躬耕生活,并尝试以汉文教授子弟,教化民众,使中华文化逐渐传播开来。
他还不辞辛劳,经年累月勘探地理,考察山川、矿藏和港口道路,后来还创作了台湾第一步地理志《台湾舆图考》。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已在台湾定居10来年的沈光文,受到了郑成功礼遇和重视。
此后,这些不愿归顺清朝的文人学士纷纷移居台湾,和沈光文诗文唱和,一起提倡传统文化。
1662年,郑成功病逝,其子郑经继位,用人和为政许多方面一改郑成功时的方法,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沈光文作诗文讽刺,得罪了郑经,几乎遭到不测,只能避居山中边教书边行医。
1673年,沈光文在台南正式创办了台湾第一所汉语学校,台湾民间从此开始兴办私学。
1685年,以沈光文为首的一批文人成立了“东吟社”,这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诗社。
因为这些教育和文学上的功绩,再加上他对台湾的中医、方志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沈光文被后人尊为“开台先师”、“台湾文化初祖”。
至今,台南善化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光文路、光文里等路、桥和建筑。
沈光文纪念馆已免费开放
沈光文在台湾30多年,虽与当地民众相处融洽,但他所作的诗文处处可见思乡之情。
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时任福建总督姚启圣曾写信给他,表示愿送他回鄞县。
可惜,因姚启圣去世,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这一次,沈光文纪念馆成立后,台湾善化庆安宫特意赠送了一尊沈光文先生塑像,用另一种方式,把老先生送回了故乡。
为了沈老先生这趟返乡之旅,鄞州区特意拨款300万元用于修建沈氏宗祠,由浙江古建筑设计院宁波分院设计,经过五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将宗祠中、后部两栋建筑全面修复。
纪念馆总建筑面积287平方米,前后三进三开间二天井,属于典型的宗祠建筑,隔扇推窗,腰枋石槛,处处可见。
陈列物件中有仿制的沈光文行医时的药箱,也有象征栎社文化的光绪时期的“瑞光堂”匾额,还有不少来自台湾的研究沈光文的书籍文献。
纪念馆的主体是中厅和后殿,分“幼承庭训 擅长诗赋”、“文开台湾、血缘甬地”、“矢志不渝、威武不屈”、“治学传道、开台先师”等四个部分,将沈光文的一生事迹介绍得清清楚楚。
“今年是甬台两地纪念沈光文诞辰400周年,将会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宁波市台办负责人透露。
据了解,从昨天开始,纪念馆已正式开放,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