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钊:一辈子离不开画画 年过八十仍外出采风
年轻时,绘画是他的工作;退休后,绘画是他的生活。杨培钊教授把绘画作为自己一生的钟爱。1931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他194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此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绘画岗位。
文革后教授裸体绘画,为国家创作大型历史画
“文革”后,杨培钊专任基础课,并重新教授裸体课;另一方面又为国家创作大型历史画。
他的学生、著名油画家李荣洲在《杨培钊画集》中有这样一段回忆录:“记得我从工作地常州前往镇江和同学一起观看‘郭嘉宏事迹展’时,被他的一系列作品震撼了,伫立在他的画作前,久久不愿离去。他的那些作品构图讲究、色彩协调、造型优美、运笔爽快、磅礴大气中透出灵秀,从展览会中十分显眼地突显出来。我们大家都十分自豪:这是曾经教过我们的杨培钊老师的作品!”
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杨老谈起自己的作品时变得很兴奋,“这是‘文革’后我画的第一幅裸体画”。在《杨培钊画集》的第一页,一个坐着的裸女,侧面示人,眼神哀伤。他认为裸体画是人物绘画的基础,人体的比例结构、解剖关系、动态和神情以及肤色变化等等方面,皆属很难把握的课题,从练习这些课题中提高写生技巧,至关重要,“对于立、坐、蹲、跪、躺着的各类姿态都要练习到,只有将一系列裸体形象的变化都把握准了,才能在创作中正确地塑造各类人物形象,不至于歪曲或丑化”。重视绘画基础功的杨教授自然被公认是“功底扎实”的画家。
杨教授一边专注于教学,一边则服务社会,经常由校方派出去进行社会服务工作。在他30多年的任教生涯中,他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南京博物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北京地铁等处创作大型历史画;“文革”后又创作了“长江大桥”和“延安”、“黄河”大型风景。
每幅画都来自生活,作品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杨培钊八十岁的时候,女儿女婿特意将父亲的部分画作出版成册。翻看《杨培钊画集》可以发现,他的作品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用杨老的话说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从《女裸背影》到《红衣姑娘》,从《草原牧歌》到《山城小巷》,杨培钊用眼睛观察世界,用笔法反映生活,画的内容皆是现实生活中都有的故事,是艺术的再现了生活。他长期坚持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写生方法,曾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万里进行旅行写生,完成了一批写生画,如烧开水的老虎灶,农村的童养媳等等,都是他绘画的灵感之作。
在南京艺术学院执教38载,杨培钊还进行了努力的专业实践,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美展,在校亦多次举办个展,并于1995年、1996年两次在台北“天赋画廊”举办个展。1997年参加了“北京97博览会”,同年又在台北“园座艺术中心”举办个展;2003年在美国圣约翰大学开了个展,其中《山城重庆》为其收藏;他的作品和传记也被编入《廿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中国画家名人辞典》。
“画画很累,是很考验人耐心的,我腰疼就是画画的时候落下的毛病。”尽管杨老功底好、速度快,但遇到复杂的作品时,还是要花上大把的时间,长期伏案作画也让他的腰留下了“老毛病”,但这在他看来不算什么,因为退休后,美术成了他的一切。1991年退休后,杨老的时间多了,在老伴仲稀的陪伴下,马不停蹄地走遍了大江南北。饱览祖国大好山河的同时,创作了大量作品。2009年他们去青海西宁写生,2010年春天,80岁高龄的他又去了海南三亚写生一个多月,带回数十幅作品。“这些作品中,阳光灿烂,色调亮丽,我们仿佛从中可以嗅到大海的湿润、芳草地的清香,可以听到椰林的风声、浴场的喧闹,可以欣赏到对生命的歌唱。”李荣洲对恩师的退休之作饱含敬佩和欣赏。
(冯秋红 卢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