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攻下南京作对联表心迹:圣贤事业方不朽
那一年,湘军攻入南京灭了太平天国之后,城内差点重演宋太祖赵匡胤被“皇袍加身”的一幕。而手握重兵的曾大帅,却用一副对联表明心迹,让一场群情汹汹的谋反消弭于无形。作为清军入关以来持权最大的汉族官员,曾国藩为什么会放弃这次改写历史的机会?
A
天京陷落前 造反暗流不停涌动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宣告失败,同时也宣告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最终取得胜利。其实,当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湘军攻到天京城下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看出来最终的结果了。当有识之士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便有了一些不停涌动的暗流。
早在2年前,当湘军攻下安庆后,时任江浙巡抚的左宗棠就派人送过一封密信给曾国藩。
我们知道左宗棠跟曾国藩闹了一辈子的别扭。左宗棠自负聪明绝顶,也被天下人视为奇士。可左宗棠考试运不好,他觉得曾国藩比自己笨得多,却在科举中屡屡高中,而自己连考个举人都很勉强,不由不叹命运的不公,所以多少有些“既生瑜、何生亮”之感。因为这种心理,他总是跟曾国藩过不去。而曾国藩口才不如他,吵起架来总是要落下风,所以曾国藩对左宗棠也每以克星视之。
现在这个克星居然请胡林翼转交了一封密信给曾国藩。这封密信的内容是用鹤顶格题神鼎山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曾国藩一见,可谓触目惊心。因为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白——怎么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借扑灭太平军之势,反了满清,夺了天下!别看我老左平常喜欢跟你较劲,但你要反,我还是会唯你马首是瞻,还是把你当大哥!
据说曾国藩看完密信后,面色沉重,沉吟半晌不语,过了很久,才拿起笔来在这8个大字上改了一个字,然后交还胡林翼,胡林翼又转给了左宗棠。据说左宗棠看了曾国藩的回复后,冷笑一声,什么也没说,把信放火上烧了。
曾国藩到底改了哪一个字呢?是那个“似”字,他把“似”字改成了“未”字,于是这句话就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意思也很明确:兄弟,我不当老大很多年!不要迷恋哥,哥也只是个传说!这种造反的事儿,我是坚决不做的!
胡林翼在转还这封信的时候,还附有他自己的一句话,叫:“一似一未,我何词费!”说明他和左宗棠一样,也想劝曾国藩造反,可见了曾国藩改字表明心迹后,也颓然无话可说。
但胡林翼还不死心,他后来专门写了封密信给曾国藩,信中只有一句话:“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意思是说,就算不取天下,至少我们湘军可以独占东南,划江而治,只要你曾公有意,湘军上下,莫不舍生相从!可曾国藩还是不为所动。
此后不久,曾国藩手下水师主帅彭玉麟也派人给曾国藩送来密信,说:“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只把胡林翼的话改了两个字,可见左、胡、彭之间都是有默契的,那还是让曾国藩造反。
曾国藩接到信时,正在自己的帅船上。据当时在身边的亲信回忆说,曾国藩看完信后,连连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说完,把信揉吧揉吧,塞嘴里嚼烂掉吞下去了。
不久,又有一位名士来拜会曾国藩,此人是后来写了《湘军志》的王闿运。王闿运学问很大,辛亥革命后曾经做过清史馆的馆长。但他自诩最擅长的学问是教别人如何称王称霸。他跑到曾国藩这里来,关起门大谈王霸之道,口若悬河,颇有纵横家的风范。他没有注意到曾国藩一语不发,只是皱着眉头用手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不停地写写画画。讲了一阵,下人来禀报,说有要客来访,曾国藩拱拱手说:“先生请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说完,一个人就出去了。
王闿运这才发现曾国藩蘸着茶水在几案上写的字竟然全是:“妄!”他知道再说什么也没用,只好飘然而去。所以他后来写《湘军志》的时候,从情绪上对曾国藩还是非常有抵触的。
B
玄武湖密谋,部下欲逼曾国藩造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造反劝谏就不是个体行为了,而是一场群体行为。
据说就在湘军攻下天京之后,清政府开始对湘军警惕起来,江北各处绿营和八旗都有紧张布防的迹象,还派了钦差大臣来,名为犒赏,实为暗查。另外户部还要审计湘军的账目。这一下湘军内部群情汹汹,尤其是曾国荃部就起了效仿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心,要拥立曾国藩造反称帝。
传说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鲍超这4位顶尖的人物,在南京的玄武湖曾经有过一场密谋。之后曾国荃率30多位湘军高级将领来见曾国藩。曾国藩对弟弟和手下这批将领的意图心知肚明,便推辞不见。大家更是群情激动,反复让人进内府去请。但不管怎么请,曾国藩也坚决不出来。
僵持了半天之后,曾国藩让人送了一副对联出来。据说看到这副对联之后,有人感慨,有人摇头,有人叹息,甚至还有人热泪盈眶。最后曾国荃说了一句话:“大家什么也不要再讲了,今天的事以后千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老九一人担当好了。”如此一说,众人才纷纷散去。
曾国藩到底写了一幅什么对联,居然可以让要拥立他造反的这些将领们心甘情愿地散去?
这副对联很有名。上联是“倚天照海花无数”,下联是“流水高山心自知”。
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名联出自曾国藩之手,事实上它只是一个集联,上联是苏东坡诗中的一句话,下联是王安石诗中的一句话,曾国藩各取其一,放在一起,居然妙对天成!
这两联说的什么呢?下联“流水高山心自知”还比较容易理解,关键是上联这句“倚天照海花无数”。一个人站在绝高之处,面对的却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这时候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阳光照在大海上,可谓气象万千。但虽然气象万千,因为观海之人有倚天之高,所以再奇诡、再惊人、再诱惑的景象,也不能动摇其志、动摇其心,所以下联有曰“心自知”,而这种自知之心实在有“高山流水”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窥见的。
曾国藩这副对联依然说的是自己不造反的决心,并把不造反的理由也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我自有心中的坚持,自有人生的境界,那些如“花无数”一般的绚丽景象对我是没有诱惑力的。
C
曾国藩心中的坚持与境界到底是什么
如此说来,我们不由要问——曾国藩心中的坚持与境界到底是什么呢?
我所理解的答案,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信仰!
曾国藩当年以一介书生领军,起兵之时就在出征檄文里说过,他是为“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的理由而出兵的,也就是为了拯救传统儒家文化,而非拯救那个腐朽的清廷。当然曾国藩身上确实充满古代儒生愚忠、愚孝的伦理思想,但从更大的历史背景上看,他这种愚忠的最终指向不是指向封建君王,而是指向对儒家文化的忠诚,对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信仰的忠诚。
所以他克己修身,一生把不断自省与学习当成最重要的生活习惯。他之所以在为官为政、带兵打仗的同时,还写下无数家书、无数家训名篇名句,是因为在儒家文化那里,“齐家”是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在他这样标准的儒生看来,要想成为顶天立地的“士大夫”,要想成为民族文化的脊梁,不仅要做好自己,更要带好整个家族。因为所谓“国家”,在中国人看来,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国是同构的,所以唯有“齐家”才能“治国”,家尚不齐,国又焉治?所以曾国藩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还挤出大量心血来完善家庭教育,又把这种家庭教育智慧引申到社会教育层面,他是要用这种智慧不仅来齐家,更要来救国。所以他在生前就刊行了他的《曾国藩家书》,所以他的家训不仅教育了家人,还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这就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称其为“教育家”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他的家训可以被称为“千古第一家训”的原因所在。
这种带有强烈儒家色彩的精神追求与信仰坚守,在曾国藩那里最终转换为一个现实的选择,也就是反与不反的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圣贤?
曾国藩的答案很明确——倚天照海花无数,霸业雄图非所求。流水高山心自知,圣贤事业方不朽!所以他根本不会选择做英雄,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早已选择了做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