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旅行记》修复历时12年: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110年后重返“月球”
“这是一件疯狂的事,就像把一个汉堡变回一头牛!”
本刊记者/苏洁
现实和电影《雨果》里的情节惊人相似。
1993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一个平常的工作日,安东·希门尼斯和往常一样到办公室,他正为加泰隆尼亚和西班牙其他地区的电影交流活动忙得焦头烂额。作为加泰隆尼亚地区电影档案馆的负责人,任职两年来他一直在宣传电影修复的重要性,也为档案馆在保存电影资料方面赢得了不少声誉。这天,他迎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一位老者,抱着一个沉甸甸的盒子,显得有些局促。“我想把这些旧的电影胶片捐出来,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也许档案馆能够更好地保存它们。”老者特别提出,这是匿名捐献。
安东·希门尼斯惊讶地发现,盒子里居然保存着150多部老电影胶片。其中竟有30部是被认为已彻底遗失的法国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的经典作品,《月球旅行记》,正在其中。
“不可能修复了”
1902年诞生的《月球旅行记》,是梅里爱电影生涯的巅峰之作。这部根据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改编的电影长达825英尺,按照每秒16格的速度可放映14分钟,耗资高达一万法郎,这在当时堪称无与伦比的豪华大片。影片内容惊世骇俗,它展现了一群科学家乘坐一枚炮弹抵达月球,和月球居民发生冲突,最终仓皇返回地球的故事。
魔术师出身的梅里爱,也在电影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各种特技。而电影中炮弹扎入月球眼睛的镜头,不仅成为已知最早的定格动画,更被奉为电影史的经典。然而,这部开科幻电影先河之作,却被世人认为早已葬身于1923年的那场大火。
意外的收获让53岁的安东·希门尼斯兴奋得像个孩子,但随后他发现一个糟糕的现实,《月球旅行记》的胶片早已粘在一起,且损毁严重。凭着十几年修复电影的经验,安东·希门尼斯直觉情况不太妙。咨询了数家电影技术工作室后,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可能修复了”。安东·希门尼斯只好把这些胶片暂时收藏,直到六年后,他遇到塞尔吉·布朗伯格。
1999年,在意大利的一场电影交流活动上,塞尔吉·布朗伯格与安东·希门尼斯趁着活动间隙闲聊起来。“安东·希门尼斯说起《月球旅行记》,也提到了修复的困难。我当时非常兴奋,要知道这是梅里爱的经典作品!100年前,它可是时间最长的电影。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一定要试一试!”
不过,安东·希门尼斯并没有马上答应。“他告诉我,这是‘希望渺茫’的尝试,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没有人能够做到!”塞尔吉·布朗伯格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道。
塞尔吉·布朗伯格很清楚,电影人是非常珍视“自家宝贝”的,尤其是古董级的电影资料,谁也不愿轻易交给别人。他尝试着换一种方式说服安东·希门尼斯。“其实安东知道我在修复电影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我说,我一定会尝试让这部影片重见天日,而且,我愿意用我手里的一部塞冈多·德·乔蒙(西班牙电影先驱)的失传电影拷贝做交换。”塞尔吉·布朗伯格说。
安东·希门尼斯沉思良久,终于说了一句,“好吧,那就交换吧!”
一等又是8年
埃里克·朗格不记得自己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作为塞尔吉·布朗伯格十几年的老搭档,他太知道修复《月球旅行记》是多么让塞尔吉,也让他自己兴奋了。“那时候,塞尔吉刚从意大利回来,他跟我谈到修复计划,我们决定立刻动手。”埃里克·朗格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道。几天后,一个来自巴塞罗那的沉甸甸包裹寄到了巴黎的龙虾电影公司(塞尔吉·布朗伯格和埃里克·朗格成立的电影工作室)。“首先要试着把粘在一起的胶片分离,并且不能损坏原本的画面。” 埃里克·朗格说。都不知道当时哪来的动力,他甚至把家里的地下室改造成了工作室。
谈到修复过程,塞尔吉·布朗伯格最常说的词是“疯狂”。“这是一件疯狂的事,就像把一个汉堡变回一头牛!”他说。工作远比想象的艰难。由于胶片相当脆弱,根本无法用当时的技术进行复制,唯一可行的是利用化学手段,让胶片重新恢复弹性,以便复制。但这么做的后果是,原始胶片将不可挽回地彻底毁掉。2001年冬天,经过长时间衡量后,这对搭档决定一搏。
于是,一场“危险的”化学修复开始了。他们把胶片放在一种特殊的保湿器中,化学物质的蒸汽不断升腾,直到赛璐珞(一种制造电影胶片的塑料)在蒸汽中逐渐自行“脱落”。在这个过程中,电影胶片不可避免地受到损伤。在布朗伯格的描述中,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赶在原始胶片被化学物质毁掉之前,把每一帧画面数字化,之后重塑。
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14个月。13375张胶片,一个一个片段,重新拼接,做数字化处理,再储存到CD中。“化学修复并不是很顺利。我们成功地把近一半的画面复制并储存,但剩下的一半因为在化学蒸汽中待得太久,反而更脆弱模糊。不过我们用当时非常先进的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拍下了部分画面。”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直到要重新制作电影时,他们发现,这一帧帧画面,有的是拍摄出来的,有的是扫描出来的,而且各种格式都有。“我们就像在拼一幅拼图,要不断地收集、修复每一块画面,才能拼出一幅完美的作品。”
于是,新难题又来了。尽管完成了图像的储存工作,但当时的技术无法将不同文件格式、分辨率的画面整合成流畅的影像。“那我们就等等吧。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可以去找些资金支持。”埃里克·朗格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们默默地把修复的画面保存好,“藏”在好几个地方。“有的藏在公司,有的藏在家里……”埃里克·朗格回忆起“藏匿”的过程有些不好意思,“总之要确保这些资料万无一失,所以多复制几份,多收藏在几个地方。”言语间,透着电影“疯子”们的可爱。
同时他们开始尝试各种新技术,看有无继续的可能。“更多的还是等待,等新技术让一切变为现实。”塞尔吉·布朗伯格说。这一等,就是8年。
给默片加上音乐
“2010年,塞尔吉·布朗伯格找到我,说希望Technicolor电影基金会能够投资这个项目,支持电影‘复活’。基金会的职责之一是修复旧电影,而且它是世界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所以我们肯定会支持。前后投入了近50万美元,和另外一个基金会的投资加起来,共有100万美元。”Technicolor电影基金会的运营总监赛维芮妮·威麦瑞向《中国新闻周刊》承认,这是一次有些冒险的尝试。
Technicolor和Groupama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也带来了新的技术团队。“那之后大约有6个人全职投入到电影制作中,而且我们和好莱坞的电影工作室合作,每周都要开一次视频会议。”埃里克·朗格说。
修复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将画面转换成统一的文件格式,经过调试,辨识出画面最初的颜色;调整每一帧画面的顺序,用化学方式将画面的密度统一化,之后重新上色。“整个过程中,梅里爱的孙女都适当地参与,并不时给出意见,也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赛维芮妮·威麦瑞说。
随着修复的深入,团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加上音乐。这也是第一次,将一部经典的默片,赋予声音。这是一个现实的商业考量,“我们想,修复后的《月球旅行记》不应仅仅是用来怀旧,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它。”塞尔吉·布朗伯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他们选中了擅长摇滚、有些迷幻风格的法国乐队Air。“我们大概聊了几个小时,他们很快就被这个计划吸引住了。”赛维芮妮·威麦瑞回忆道。之后的一切非常顺利,Air乐队把自己关在工作室20天,完成了整个谱曲。“梅里爱是属于世界的集体记忆。”乐队的成员尼古拉斯·戈丁表示。
2011年初,作品最终完成,前后历时12年。5月,修复版的彩色《月球旅行记》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首次亮相迎来一片赞叹。“其实,《月球旅行记》在《雨果》中的出现,马丁·斯科塞斯也和我讨论了不少细节。”塞尔吉·布朗伯格说。
遗憾的是,它的发起人安东·希门尼斯没有等到这一天,2010年他因病去世了。2012年,修复版的《月球旅行记》获了很多奖,其中包括美国国家影评协会颁发的“最佳修复作品奖”。塞尔吉·布朗伯格把这些都当作“意外的收获”。他说更高兴的是这部电影因此接到了来自中国的采访电话。
2012年,热爱园艺的塞尔吉·布朗伯格依然没有太多闲暇照顾园里花草,他正和埃里克·朗格修复卓别林的一部默片,计划2014年与观众见面。 ★
(感谢Technicolor 电影基金会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