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故宫备308口大缸防火 冬天为防冻套棉套烧炭

2012年04月13日 15:31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邰尚君  

  游览故宫,在很多殿宇前面都可以看见贮水用的大缸。由于紫禁城中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极易失火,在每个院落安放大缸的目的就是 “镇火灭灾”。那么,紫禁城里的大缸到底有多少口呢?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由于紫禁城中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极易失火,被老百姓称为金銮殿的太和殿就曾被烧毁过四次。第一次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第二次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第三次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第四次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其中明代的三次大火曾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全部化为灰烬。紫禁城最有名的一场大火发生在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亦即太和门大火。当时,慈禧已为光绪帝定了来年正月二十七日举行大婚典礼,太和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距光绪大婚之日只有40多天。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时,皇后要坐轿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被抬入皇宫,然后经太和门再向北进入内宫。由于太和门被大火焚毁,一时不可能完全修复,而光绪皇帝的婚期又不可随便更改,慈禧遂责令扎彩工匠临时扎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纸太和门,隆裕皇后正是从这座纸太和门进入后宫的。

  在紫禁城皇宫中设置铜缸、铁缸,最初的意图就是用来防火的。这些大缸平时贮满清水,宫中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因此,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据说,这些大缸还有一个俗称叫“门海”,取门前之大海的意思,祈望门前的“大海”以水克火,宫里不再发生火灾。

  冬天,大缸被冻住怎么办?为了防止大缸里的水冬季结冰,每到十月至翌年二月,都要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特别低时,还要在缸下烧炭加温。据《大清会典》记载,宫中共有大缸308口。但随着岁月的消逝,如今只剩下了231口。这些大缸分为铜质鎏金大缸、铜缸、铁缸三种,距今最早的大缸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铸造的铁缸。明代铁缸造型上奢下敛,古朴大方,缸的两耳均加有铁环。铜缸则大多为清代铸造,大缸的两耳加兽面铜环,腹大口收,工艺精美。在清代,皇宫中哪个院落陈设何种大缸、安置几口大缸都有具体规定,鎏金铜缸等级最高,陈设在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两边的即是这种鎏金大铜缸,共有18口,每口缸的上部外面均刻着“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样。在后宫的各个院落安放的是一般的铜缸或铁缸。关于鎏金铜缸的造价,乾隆年间的《奏销档》曾有过记载。鎏金铜缸高1.2米,直径1.66米,每口缸约重1696公斤,铸造铜缸的费用约合白银500多两,再加上铜缸最外层的一百两黄金,共计需铸造费至少白银1500两。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紫禁城中进行大肆掠夺时,有不少洋鬼子竟用刺刀狂刮鎏金铜缸上的金子,如今在太和殿两侧的鎏金大铜缸上,仍能清晰地看见侵略者当年留下的累累刀痕。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