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忧心古建保护:千万别成"桂林高楼甲山水"
记者 钱钰
北方四合院的温馨、上海里弄亲情和江南街巷风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对此都留有美好回忆。可现在,人们在钢筋水泥“森林”里,却再也找不到这种珍贵的人情味。昨天,在2012年度苏浙沪文化执法培训交流会上,长期致力于我国古城古镇的保护工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疾呼,急功近利导致城市特色逐步消融,变成全国“万楼一面,千城一貌”。现在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看似很先进、科学,却少了一份“人情味”。
现代住宅设计丢了人情味
在阮仪三看来,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中国的历史古城遍及全国约2000多个,数量之多,传统特色之丰富举世闻名,古城中也留下很多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 “很可惜,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原有的特色风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记忆、历史记忆正在慢慢消失、变味! ”阮仪三无奈地说。
他拿中国传统民居举例,“四合院、石库门等传统建筑,都是从阖家团聚需求的角度来设计,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阮仪三说,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高档小区、别墅群,设计讲究间距、密度、绿地率、停车位等指标,看似很先进、科学,却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感情,邻里关系变得冷漠和功利。
阮仪山直言,急功近利的建设致大多数的城市失去了原来的特色和风貌,城市也就失去了记忆。他在会上疾呼,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技艺似乎逐步被人们遗忘,呼唤中国建筑的内涵回归,保护城市遗产刻不容缓。
古建筑里才能讲出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阮仪三教授曾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保护。平遥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可会上,阮仪三却惋惜地透露,当初在平遥周边、比平遥更好的明清建筑群还有若干处,现在已全消失了,变成统一的钢筋水泥“森林”。
“只有古建筑留在那里,我们才能讲出故事。没了古建筑,故事讲得再动听也没有意义,没了吸引力! ”阮仪三痛心地说,人的感情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历史建筑才是维系人们思想感情的物质存在。如果人们再不重视保护这些历史城市遗产,那么“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言,恐怕就要变成“桂林高楼甲山水”了!
整旧应“延年益寿”
阮仪三认为,在古建筑保护方面,许多人的保护意识和观念很落后,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意。 “有人认为,拆了古城可以建新城,殊不知它的历史价值大打折扣了。 ”阮仪三说,有人错误理解保护古城就是恢复历史建筑,重建古建筑物,热衷于盖庙修塔,新建传统特色街,以致拆了“真古董”去做“假古董”。或出于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一味地追求经济回报,出现许多短期行为。
他举例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修建历史建筑,如许多建筑群打着“明清一条街”旗号,可街上的建筑都刷成大红色,就明显出了问题。因为建筑色彩的施用,在明清封建君主制下仍然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只有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而其他建筑的颜色大多是灰色,普通百姓住宅怎么可能用红色?
阮仪三指出,历史文化保护应恪守原真性原则,即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原先本来的真实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做到原汁原味。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或是新造个“假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