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总会原址仅剩界碑 非文保老建筑何去何从(2)
原址系“中国道德总会”
刊登于2010年9月出版的《浦江纵横》杂志(由市政协主办)上、署名“闸北政协”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优秀历史建筑》一文记载,七浦路632号建于1925年。宅院墙高五米,天井,庭院一应俱全。
据周边居民回忆,这里最早是由当地一户大户人家出资建造的私宅,后来由于家道中落,就把房子给卖了。由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院吴志伟提供的一份解放前上海老地图上,标注七浦路632号为“中国道德总会”,周边建筑之中,属其占地面积最大。根据《上海民政志》记载上海的“中国道德总会”,在解放前属于一个慈善团体,“海上闻人”王晓籁为董事之一。
王晓籁来沪经商后,于1910年与友人王琳彦等创办闸北商团,开办闸北商场和闸北工程局,1939年出任上海戏剧学校校董。 1953年后,“中国道德总会”不复存在。之后,这里改建为甘肃路二小,也有当地居民说:“开办小学后不久,这里也建过一所幼儿园。 ”这所幼儿园就是七浦路幼儿园。再后来幼儿园搬出,房子空关着,也没居民住,直到2009年这里作为动拆迁临时指挥部。目前已经基本拆除完毕。
专家表示非“文保建筑”
在闸北区政府网站2007年11月15日有一则来自区房屋土地管理局的房屋拆迁公告:对包括七浦路632号在内的城市建设基地范围内的房屋拆迁,经审核发给房屋拆迁许可证。建设项目名称是新梅太古城 (二期),由上海新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拆迁。
上海历史博物馆征集保管部副主任王毅说,632号的界碑所处年代应为清末。所谓界碑就跟现在门牌号差不多,谁家要造房子,就去租借申请块碑,“上面的英文字母说明是英租界发的,数字就是现在的门牌号了。 ”该楼雕花以杂木为主,初步推断出自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雕刻比较简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专门研究保护建筑的专家看来,这套二进三开间的砖木结构建筑,属于典型的江南深宅大院,颇为难得。 “632号未拆前,我曾拍摄老宅多处细部。 ”这位专家说。比如,高达5、6米的山墙上的观音兜、雕花斗拱、雕有花卉的雀替,无不显示着这座中式建筑身价。
遗憾的是,632号并非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单位。王毅说,目前,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判断主要以文化含量、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这三条来判断,这三条全部能满足的,可以列为市级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单位,三条里面满足一条的,可以列为区级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单位。
在被问及所谓历史价值有没有规定是多少年时,王毅说,这个没有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