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南京市民爆料老城砖遭毁 官方快速回应直面质疑

2012年03月16日 16:06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昨天,南京市民罗女士在新浪微博向南京各大媒体爆料,称南京城墙玄武门向和平门方向,在施工中“拆除并砸碎或扔下老城砖,砌上新城砖”。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施工现场,在现场的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处长杨孝华解释,城墙维修时并没有出现故意砸坏整块城砖的现象,只是清除小于1/4块的碎砖,而整块城砖都会被保留下来,砌在垛口和女儿墙上。

  昨天,记者通过微博私信联系到了罗女士。她说,自己是在朋友处得到这个消息的,并且看到了他们拍摄的视频,视频显示有半块甚至更大点的城砖或者从高处被抛下,或被拌上水泥用来填平地基,然后在上面铺上新砖。她说:“我不反对维修城墙,发微博也不为指责或批评谁,主要是希望这个问题得到关注,每块城砖都是文物,它们应该受到更慎重的对待,而不是被当作碎砖烂瓦。”她对城墙的维修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残损的城墙应该被作为遗址保存,而不是被修葺一新:“恢复后的城墙,可以算是一道景观,但历史的沧桑也在无形中被抹去了。”

  昨天下午,记者冒雨来到廖家巷附近一段数百米长的施工现场。杨孝华处长说:“我们对市民关心明城墙表示欢迎和感谢,对网友的质疑,我们应该作出明确而负责任的答复。”在现场,记者见到完整的城砖和破碎的砖块被分别放置,城墙破损处碎砖和泥土都已被清理干净,只留下完整的城砖。杨孝华表示,从玄武门到和平门段城墙半个多世纪未维修,残损严重,墙顶杂树杂草丛生,墙体千疮百孔。维修工程于去年11月启动,总造价约3000万元,估计需要六七十万块城砖,但是管理处储备的老城砖只有6万块左右,因此又烧制了60万块新砖。施工时要先清理碎砖和泥土,再将零乱、松动的旧城砖清理出来,用新城砖补砌地面以下缺失的城墙,约需18万块,而完整的旧城砖则用来砌筑垛口和女儿墙。南京从1995年开始维修明城墙,而城墙管理处多年来在南京各处拆迁工地回收城砖,用于明城墙维修,至今已回收了700万块。“平常都舍不得用,怎么会故意打碎呢?”杨孝华说。

  那么碎砖从何而来?杨孝华解释,这段城墙在上世纪50年代大拆城墙时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从玄武湖一侧看,20多米高的城墙很雄伟,然而从地势更高的廖家巷一侧看,原本三四米高的城墙被拆掉了一半,5米宽的城墙只剩2米多,而且堆放了很多土和垃圾,清理时在里面发现了很多小于1/4块的碎砖。以前南京在维修城墙时,经常将碎砖作为墙芯填充物,而此次维修均用城砖干砌,不需要用其他材料回填,因此这些材料只能作为垃圾处理,可能因此而造成了网友的误会。

  听了记者的转述,罗女士打消了部分疑虑,但也有小小的不满。她说,“我昨晚打电话到市长热线,今天在微博上网络问政,但我个人并没有得到正式回复。我对明城墙维修的情况感到担心,提出质疑,这是公民的权利,政府部门应该对我的疑虑直接作出回应。从视频上看,不排除有完整的城砖在施工中受到损伤,维修中出现这种损伤会很令人遗憾。”

  昨天下午,南京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南京发布在网上发布了南京市文物局的答复,除对罗女士的质疑作出解释,还特地说明:“我们深知南京人的城墙情结,南京城墙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很重要,我们自然理解大家对南京城墙的这份感情,绝不能容忍破坏明城墙的行为发生。对于市民和新闻媒体对明城墙的关注和关心,我们深表感谢,并以此来告诫自己,更加规范地做好明城墙的维修保护工作。”

  记者手记

  动静很大,结局圆满,围绕南京明城墙的维修和保护,官方与民间完成了一次令人满意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市民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关注,并且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质疑;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政府部门的公开、坦诚,并迅速作出回应。解释了,明白了,理解了,由隔阂而生的矛盾就转化为更深的互信。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人站在主人翁的立场,投注关切的目光,发出自己的声音。罗女士在城墙维修中发现了令她担心的事,这并不涉及她的私利,而且她在电话里也表示,她不能保证自己所说的完全符合事实,没有一丝一毫的走形,但是明城墙是全南京甚至是世界的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关注,因此她在微博这个公共言论平台上说出这件事,因为这是公民的责任。这是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因为她把自己当做这个城市的主人,更把这个城市当做自己的家园。

  而政府的回应同样令人欣慰。修复城墙,恢复东水关、水西门、琵琶湖、小桃园等景观;收城砖700万块,使维修尽可能“修旧如旧,以存其真”。但是相关部门回复时没有评功摆好,或者喊冤叫屈,而是通过媒体和政府平台回答网友的质疑,没有官话套话,却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信服。更可贵的是,政府部门的反应迅捷,上午事件在微博上发酵,下午3点,相关负责人就在施工现场接待媒体记者,不推不挡,实话实说。能迅速给个说法的政府,才是务实高效的负责政府。

  一天时间,市民和政府在进退之间,跳了一次优雅而灵巧的探戈。这是一个值得回味的案例,这种做法,应该从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到更多的领域。

  本报记者 周静文 王宏伟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