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委员呼吁修改《文物法》:对地下文物限期"大赦"

2012年03月13日 14:28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马家窑文化彩陶罐

  漩涡纹单耳壶 图TP

  两会期间,修改《文物法》的呼声在会场内外此起彼伏。从政协委员柴宝成提议,尽快修改文物法,让现有的“地下”文物合法化,到《文物法》起草人之一、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建议对流散民间的文物“私生子”进行限期“大赦”等。

  比较多的观点认为,这部颁布了10年的《文物法》(其修订案颁布了5年),有些地方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有的地方略显“外行”,缺乏可操作性,造成了有法难依的现状。

  现实矛盾

  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季崇建说,如果严格按照现行《文物法》办,几乎没法玩收藏,其出口流通的年限从过去的乾隆60年进一步扩展到新中国以前。出土文物不能碰,民国货也有那么多限制,那还玩什么?要么只有收藏“文革”的东西和假古董了。

  实际情况是,这20多年来,民间文物收藏人群蓬勃扩展,据称已达7000万。就算每人收藏3件,也超过2亿件。其中“不合法”的藏品不在少数。现实情况非常矛盾,一方面不合法,另一方面又得到官方的某种支持和鼓励。如经过文物局批准成立民间博物馆的藏品。仅就去年评选的“十大私立博物馆”来看,其中有的馆收藏的彩陶、越窑青瓷、青铜器等,难道不是出土的吗?据《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作者吴树称,在其调查访问的收藏者家里,只要有真品,大部分都是出土文物,仅浙江一位大收藏家的私人博物馆里,就有3000余件高古瓷和古代青铜器、玉器,几乎全部都是出土器物。

  九旬高龄的谢辰生一贯抨击盗卖文物,但他认为,应该给“私生子”一条“上户口”的“活路”。因为“现在无视文物‘私生子’,看起来是宽松,实际上造成了极恶劣的后果。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这20年来,文物流失的严重程度超过过去任何时代。文物”私生子“就像一个瘤子,必须切除、挖干净之后,再严格执法,阻力也就小了。

  既往不咎

  谢辰生设想:在严厉地打击“三盗”(盗墓、盗捞、盗窃)的前提下,对于“私生子”,政府既往不咎。对其中的国宝,用合适的价格回收。还可划定一个时间,从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的限定时间内,进行国家登记。另外,明晰产权也是一个思路。把这批“私生子”处理妥当后,如果再发现新的出土文物,就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必须两手一起做,一手严厉打击盗墓走私,一手给文物“私生子”出路,疏堵结合。

  79岁的著名文物专家张浦生在电话中对记者说,现行的《文物法》确有跟不上形势的地方。法律要改,文物管理者的观念也要改。收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汉朝以来就有。有人认为民间收藏兴起会刺激盗墓,其实盗墓历来就有,不能归咎于民间收藏的兴起。从宏观来看,民间收藏在保护弘扬国家文物遗产方面主要是起积极作用的。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增加文化消费,都与收藏有关系。收藏能转变社会风气,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根据他的观察,民间收藏兴起后,文物走私相对少了,因为国内市场好,文物价格高于海外。过去国内民间收藏未兴起时也有盗墓,只不过所盗文物主要走私海外。

  加强保护

  季崇建说,对民间藏品哪些是出土的,哪些是传世的,怎样界别,不可过于随意。只要该文物不在盗墓案追索范围,又没有明显的新出土痕迹,还是应该放宽松些。文物收藏是个特殊行业,其法规政策制定要充分征求专家和内行意见,了解行业的规律,在行业内广泛讨论,也不妨对国外的相关管理办法进行一些研究借鉴。

  古陶瓷专家程庸认为,文物保管不能过于集中,都集中在国家的几个大城市,战争发生,大城市首当其冲罹难,文物危险。如果文物在全国各地公私藏家那里匀散保管,万一有战争或其他事变,疏散保护就容易得多。

  他说,中国是世界上文物总量第一的国家,出土文物中大量的普通文物,中下等文物,这些级别的完全可以适当流向市场、流向民间。如何流向民间,操作方法可探讨,比如,由国家交给资质好的拍卖行去拍,这样可以杜绝不必要的私下交易以及相关危害。中下等的文物让民间收藏、保护,也有利于爱国心的培养、传承中华文明,同时活跃拍卖市场,刺激民间资金的流动。再说,中国几千年文明,这类档次的文物太多了,都要国家来保护,既工程浩大又占用国家财力物力人力,实在也没有多大必要。在西方有些国家,只监管少数重要文物,民间藏古代文物,完全合法。甚至有民间参与考古挖掘的办法,我们可以借鉴。

  本报记者 林明杰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