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书法艺术引争议 看不懂能否称书法?
“一笔一划一世界,一点一线通乾坤”,“天人交响——周韶华书法艺术展”昨在湖北美术馆开幕,83岁高龄的艺术大家周韶华“以画入书”的创新实验之举引起争议。
以画入书,把书法变成凝固在纸上的“音乐舞蹈”,有人大展其美,也有观众嘀咕,一个书法展却认不得几个字,这还是书法吗?
周韶华自述:有意识把实用 应用功能抽出去
开幕式上,周韶华做了一番陈述,他称自己是半路出家,最终杀出来,有些先天不足,未受正规教育,他戏称,小时候无父母兄弟姐妹,从死亡线上挣脱出来,这就是他的基本功,也变成了他的艺术力量,他一点也不自卑,也深知不足。
周韶华强调,“天人交响”展姗姗来迟,准备不充分,他以为,中国书法历史悠久,经典艺术家高峰迭起很难超越,除非添些新内容、新元素,才能跨过去,“我从传统中来,不是西方现代派翻版,我有意识把实用、应用功能抽出去,发展新空间,审美、绘画造型手段、舞蹈动态、音乐节律吸收进来,创造出现代书法才有生命力,再往前推会更好,现代书法融入大写意里,绘画会有新面貌。”
专家说——
湖北书法家沈必晟:
很多大可不必称作书法
湖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必晟昨称,新时代书法艺术有些已经在形态上异化到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中,但很多大可不必称作书法。周老的这次书法展,有很多实验的成分,包括“以画入书”的观念,这是勇者之为,但重要的是你提出新问题没有,你提的问题是不是别人曾经提过?是别人的老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更富建设性的解题方法?
湖北美院教师许伟东博士:
面临书法专业人士的严峻追问
湖北美术学院教师许伟东博士认为,周韶华以大胆独造、奖掖后进饮誉荆楚,人们一定会以更高的标准——比如以艺术史的标准来追问展览的意义。周韶华的书作是否足以负载,仍将面临书法专业人士的严峻追问。
反方
看不懂能否称书法?
以画入书模糊了书画界线
专家说——
书家大腕陈振濂:今后书法不具有实用功能
中国书协副主席、该展学术主持陈振濂认为,在钢笔写字和电脑打字情况下,毛笔的实用功能没有了。周韶华强调形式美感,剔除“记事”功能,是一个艺术家应对时代的作法,书法不具有实用功能,但这不是损失,它的艺术表达空间反而更大。83岁的周韶华没有固步自封,还在努力探索,这很珍贵。
书家大腕曾来德:看不懂就看不懂,不需要解释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院长曾来德指出,周韶华给我们提供新视觉审美效果。看不懂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各人能力来判断,这是学术问题,不需要说清楚,看不懂就看不懂,不需要解释,不需要每个人看懂,作者懂就行了。
正方
强调形式美感,
剔除“记事”功能
周老的粉丝真不少
观众说——
是什么字不重要 只要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观众说——
棉条打鼓——不懂!
记者在展厅现场询问了多位观众的感受,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观众笑着用歇后语谈及观感:棉条打鼓——不懂!《狂飙为我从天落》系列中,他们议论其中有个雨字像下雨,其他不认得几个字,搞不懂现代艺术,应该被破译出来,懂了才能加深印象。
“内容欣赏不了,只欣赏笔墨,太深奥!”许泽云等三位老年大学的女学员嘀咕:字看不清楚,字想摞上去就摞上,不认得几个字。她们认为,书法不是绘画,还是要表现内容。
文/记者 袁毅 图/记者 熊波
冯先生带着侄子,边看展览边讲解自己的感受,他说观赏书法,要看神韵、笔法、意境,具体是什么字不重要,只要能给人美的享受。江汉大学美术馆馆长李瑞洪称,“书法艺术展”所展示出的书法线条的运动,如同周韶华大气磅礴而自由自在的中国画,这也正是他实现中国书画艺术“天人交响”的精神轨迹。画家丁竹君看完展览后则称,有些字虽认不出,但可从韵律、节奏感受从未有过的体验。